經常有同學抱怨說,自己和學霸學習的時長一樣,甚至可能比他們還要努力,但學習成績總是不如他們。
知乎上有有一個問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獲得了1300萬人瀏覽、關注。實際上,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成績上的差異也只是冰山一角,最深層次的差異也可能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學習思維,來學習一下吧!
一些小時候畫畫非常好的人,長大很少當畫家的,因為他們的訓練大多停留在興趣和獲得外部讚美的層面,所以水平大機率會保持在業餘的水平。就像一個足球愛好者,他們偶爾會踢球,但他們都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踢,因為那樣可以讓自己享受和舒服。
但是一個專業的足球運動員,他們會被強迫「反腳踢球」,會被要求最短時間內跑完全場。後者的訓練更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區內,所以後者他們的學習獲得的能力水平更高。
那麼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通過「刻意練習」,向專業水準靠攏,超越同期學生呢?
這裡有三條建議:
1、對標練習
相信大家都收藏過或是背過各種答題模版,把這種題目模型當做思考問題的標準,尋找可以使用題目模型的具體例題。
2、舉一反三
即同一題目答題模版,在三個以上不同例題類型中練習應用
3、反思日記
每日做反思日記,逐漸的在練習和訓練中刺激神經鏈條,讓思路逐漸加深,直至達到直覺的調用。這才算是內化了這個思維。
大多數人的計劃制定都是「我明天要好好學習」「我要看完這本書」。但是這樣的學習計劃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句口號,沒有指導性。而真正有效的計劃應該具有很強指導性。「我明天早上8點到12點要去圖書館複習《生物必修2》第一章」這樣的目標實現成功率是遠遠高於前者的。
告訴了自己時間,地點,方式,內容。到底有沒有做,哪裡沒有做到,都是很容易得到反饋的。而前面的「我明天要好好學習。」沒有對比的標配物,看了一頁也是有學習。不具有可行性。
讓我們總結一下,一個「具有指導性的」目標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1、要素全面
時間,地點,方式,內容……要素全面,方便檢查和反饋效果
2、循序漸進
隔一段時間,就要提高每天完成的學習任務的量和深度。例如,以前每天記住100個單詞,一個月之後應該每天記住200個單詞。再例如,以前深入思考某個歷史問題時,往往只能思考到一、二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月後就能思考的全面多了。
管理學中又一個著名的復盤模型叫做「PDCA」,意思是一個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行動)。
通過這樣的一個循環,工作在不斷的改善後,最終形成知識沉澱,作用於下一次計劃執行,成為Better Me。
復盤的運用:
1、重述
也就是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一遍。
有一個檢查自己是否搞懂知識的辦法叫做「五歲定律」,也就是當你學完一個知識點,用重述的方法檢查自己的效果,把你重述的內容說給一個五歲的小孩,假如他能夠聽懂,則說明你對這個知識點掌握的已經非常透徹了。
2、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個不錯的工具,特別是對知識結構的梳理。
這裡推薦手繪,原因很簡單,面對電腦時,我們分心的機率會大很多。而面對白紙,將手機調為靜音,人會更容易專注。
藉助線條和有色的筆,把核心內容繪製一遍,成果圖出來的一刻,自己也會被感動到。
(給孩子最好的學習工具:高效學習工具箱——在方法上超越同齡人 )
3、討論
找准機會,和同學們就難懂的題,或是你想到的新方法進行討論,往往會有意外收穫。
這種思維對於需要記憶很多知識點的文科來說非常有用。
我們大腦處理信息有2個規律:
太多的信息記不住,喜歡有規律的信息
為什麼很多知識,人家一杯就會,而你背過卻總是忘記?
為什麼做主觀題的時候,腦子裡想法很多,甚至在草稿紙上列出了很多答題要點,卻總是講不清楚?
因為思維沒有結構。
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腦子裡的想法會不斷地湧現出來,看似有很多,卻雜亂無章,就像是衣櫥里的一堆沒有整理的衣服,彼此纏繞,互相堆砌在一起。
把你的想法和思維內容,像整理衣服一樣,分門別類的安放好,組成一個結構分明的整體,方便日後的理解、存儲、使用。這個,就稱之為「結構化思維」
如果你能夠習慣用結構化的方式進行思考,你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都將獲得大幅度的提升。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贊、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小果君將及時為您回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