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二戰末期,日本的社會經濟由於戰爭的拖累,幾近奔潰。而其工業體系被老美的「戰略轟炸」徹底打爛,兩粒原子彈又抹去了日本兩座大城市。戰爭結束時,日本國民經濟可以用『愁雲黲淡萬里凝』來形容。
戰後日本一景
戰後日本一景
戰後的日本作為戰敗國,不僅失去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國外投資,而且由於將大量的社會財富投入戰爭,造成國內經濟瀕臨崩潰,整個社會處於破敗不堪的境地。
戰後日本女子與駐日美軍來往
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和發展日本經濟,成為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吉田茂內閣在著名經濟學家有澤廣己等人的幫助下,依據「重點生產方式」的理論,提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政策—傾斜生產方式,即優先發展煤炭、鋼鐵等部門,促使重點產業首先復興,以帶動整個工業產業的恢復,從而推動整個日本經濟的復興。這便是日本的『傾斜生產方式』。
吉田茂
這個『傾斜生產方式』雖然古怪,一個集計劃經濟和凱恩斯主義為一體的政策。但事實證明,「傾斜生產方式」的推行具有遠見卓識,到1948年,日本經濟復甦已初見曙光,為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當時老美慷慨的給予了日本人石油燃料以幫助其熬過寒冷的冬天,但日本人寧可忍受寒冷,而把這些燃料全部投放到鋼鐵產業上去了。雖然日本是個貧資源島國,但在彼時,日本倒是並不缺鐵礦石,為了戰爭,曾在戰前和戰時日本儲存了大量的鐵礦石準備用於戰爭,但是老美那些轟炸使得日本鋼鐵廠無法大規模開工。日本人就用這些鐵礦石生產鋼鐵,把生產出來的鋼鐵投入煤炭產業,再把生產出來的煤炭重新投向鋼鐵產業,以此來擴大再生產,以後再把糧食和肥料的生產包括進來,就這樣往復循環,逐步恢復被戰爭破壞得千瘡百孔的產業和經濟。
老美對日扶持力度也在日益加大,尤其是1948年後半年起,「經濟安定九原則」及《道奇計劃》的出台,標誌著『傾斜生產方式』圓滿的完成了歷史使命。
『傾斜生產方式』為日本攢下了一點本錢,但是要想真正使經濟復甦,是猴年,還是馬月,日本人雖有計劃和雄心,但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將來的厚積薄發這一點上。
機會,總是不期而至,而且是天上真正掉下了一個大餡餅。朝鮮半島,戰爭爆發了,作為東西方陣營在戰後的一次熱較量,老美匆匆又上陣了。
美軍進入朝鮮半島
作為朝鮮的近鄰,日本很快成為美軍的軍事基地和作戰物資供應地,戰爭 「特需」直接拉動了整個日本經濟,也使日本在國際政治上獲得了新身份。
要維持龐大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作戰,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軍需物資。從美國運顯然不靠譜,向日本人購買成了必然。據日本官方統計,從韓戰爆發到1953年間,狹義的「特需」累計達12.8億美元,廣義的「特需」累計高達23.8億美元。至1955年,「特需」累計達到了35.3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餘額從1950年6月底的2.86億美元,增加到1952年5月底的11.8億美元,增長了四倍。
只要看一下「特需」占日本出口的比重,就明白「特需」對日本意味著什麼。
1950年日本的出口僅有18.2%面向朝鮮戰場。
195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43.7%;至1952年和1953年,該數字分別是66.1%和63.5%,一個國家60%以上的出口都來自「特需」,而這還不是全部。由於韓戰,美國的出口量銳減,被捲入「冷戰」體制的西歐各國也因加速擴軍而急需擴大進口,這也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大開方便之門。
1950年7月份的出口總額即為7400萬美元,比6 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紀錄。
島國的經濟形勢就在這一剎那豁然開朗。時日本首相吉田茂道:「韓戰的發生對日本經濟安定將給予良好影響。」
當然,「特需」的收入裡面還搭著相當多的日本『苦力巴』滴幹活,日本人實實在在的為美軍做牛做馬。在日本境內2600多個美國三軍後勤保障基地內,都有日本人提供服務的影子。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個月,日本就將三千枚反坦克地雷送到前線。
美國人在日本不僅購買物資,還需要維修設備,光給美國人修汽車就拯救了日本汽車工業。在韓戰期間為美軍修理、改裝各種武器裝備更是不計其數,尤其在軍事運輸車輛方面。戰後幾乎崩潰的日本汽車業,由於接受了美軍要求為其生產大量軍用卡車的訂單,得以起死回生,僅在1950年夏季的一個月內,日本汽車企業就為美軍製造及修理軍用卡車達六千多輛。
以此為基礎,到1961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義大利躍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過法國居第四位,1966年超過英國升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占世界汽車總產量的30%以上,一舉擊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韓戰時期,老美更是徵集了大量日本勞務。戰爭爆發初期,駐日美軍四個師能夠以最快速度投入戰場,就得益於日本在勞務方面的支持。美軍實施仁川登陸時,在其47艘坦克登陸艦中,有30餘艘是由日本人駕駛的。整個戰爭期間僅福岡縣蘆屋町的美國空軍基地就在日本的協助下,空運了300萬兵員、30萬傷病員和70萬噸物資。
麥克阿瑟曾得意地說:「調兵去朝鮮,速度不可或缺。每一隻船,每一架飛機,每一列火車都被徵用。如此迅速走上作戰前線的動員我還從未見過。」
美國駐日大使墨菲也公開稱:「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把其列島變成了一個大兵站。沒有它,韓戰就打不成。」
日本經濟復甦期一景
歷史不是公式可以計算出來的,一個因為戰爭本以為可以長期癱瘓的國度,又因為一場戰爭,迅速的重新站了起來,還小步快跑,僅僅用了二十餘年時間,又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
同樣,島國的財閥家族與黑社會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的發展。同樣成為島國的經濟崛起樣的『支柱』。
日本電影《阿西們的街》海報
曾經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三部曲《華麗家族》、《啊,野麥嶺》,《阿西們的街》成為日本社會經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