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一堆戳」就能防疫?安全復工別被形式主義拖壞

2020-02-25     長安觀察



隨著各地復工復產,不少媒體都收到了來自群眾的「吐槽」——辦理相關證明過程中頻頻遭遇形式主義的困擾。


有人被要求到物業開具「未離開城市證明」,結果物業表示無法出具,一來二去陷入「死循環」;有人想開張出行證,結果跑了6趟村鎮多個部門,打了30多個電話,要麼找不到人,要麼一問三不知;還有的務工人員來回奔波60公里終於辦好了證明,結果一路上壓根兒沒人查看……如是種種,把人折騰夠嗆不說,也極大拖慢了復工復產的進度。


平心而論,復工復產後人員流動加快,加大信息監測力度以便疫情防控,本是必要之舉。但問題是,機械僵化地寫張紙、蓋堆戳,真能降低疫情輸入、擴散風險嗎?從現實來看,反倒是在扎堆開證明中增加了感染風險。至於有了證明也沒人看的尷尬,則更說明在一些地方、單位、部門看來,證明的內容無關緊要,關鍵是走個程序,自己就履了職、盡了責。這一方面反映出作風之弊,一方面暴露出治理能力不足。一些人似乎離開「表格」「證明」這一套,就不知道如何推進工作,故把形式主義當成了防疫工作本身。


復工復產,安全第一。究竟如何才能實現復工防疫兩不誤?這個問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根本就在一個「實」字。比如,充分運用技術手段、加大信息共享力度。目前,三大運營商已經為全國手機用戶免費提供本人到訪地簡訊查詢服務。依託此技術,戳戳手指便可將返程人員動態信息「一網打盡」。比如,與其手握一沓證明,不如下沉到工廠、寫字樓、園區等基層一線,把信息摸排、防護物資保障等工作落實落細,口罩比口號實在得多。總之,多從實處著眼,多從實事入手,多憑實績說話,遇到任何問題都秉著務實原則,我們才能提升工作效率,讓防控真防,讓復工能復。


「防疫證明」不是金鐘罩,安全復工還得靠真抓。為復工人員減少不必要的形式主義牽絆,讓他們把精力用到生產經營上,這樣才能奪回失去的時間。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M3fXAB3uTiws8KqU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