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員的幸福和憂愁

保育員,一個「不起眼」的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下崗工人、家庭婦女,如今80後、90後的年輕人也加入了這一隊伍。每天,他們默默無聞地在幼兒園埋頭苦幹,精心呵護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在家長的眼中,他們是任勞任怨的。年復一年的勞作,支撐他們的是對孩子無私的愛。他們不只是傳統觀念中「給孩子換尿褲子的阿姨」,不只是教師的配角,同樣是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師」。

「家庭」的管家

起初安燕麗選擇這份工作,是為了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度過幸福的童年,「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照顧他」。可是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安燕麗對保育員的角色有了更多認識和想法:「孩子們的天真活潑、單純可愛使我從心底開始熱愛這份職業,保育工作雖然看似有些低微,但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所以我學習了很多關於幼兒的保健知識。」就這樣,34歲的安燕麗在天津市福美霖生態幼兒園工作了5年。樂觀開朗的她,性格溫和,平易近人,孩子們都喜歡和她相處。

「保育員的工作很煩瑣,就像是一個家庭的管家。」安燕麗的職責是配課、負責幼兒的安全、給班級消毒等工作,在傳染病高發期還要做好預防和應對措施。同時,她要了解每位幼兒的健康發展情況,班裡哪些幼兒不喝牛奶、哪些幼兒不愛吃青菜、哪些幼兒對食物(藥物)過敏、哪些幼兒不能獨立穿脫衣服和鞋襪、哪些幼兒走路容易摔跤、哪些幼兒上下樓梯需要幫助……全部是裝在心裡的「一本帳」。

一個個日常生活中樸實真摯的小故事,顯露出安燕麗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和一顆愛孩子的真心,觸動著聽者的心靈。安燕麗記得剛接小班工作時,班裡有一位名叫喬雨的小男孩,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都是保姆照顧他。剛上幼兒園那陣子,每天早上媽媽送他入園時,他的哭鬧聲都很大,情緒非常不穩定。由於一直哭,喬雨最後把早餐都吐出來了,教室里充滿了酸臭味。放學時,安燕麗和喬雨媽媽了解情況才得知,原來喬雨從小腸胃不好,吃東西不容易消化,午飯需要人喂;喬雨還特別膽小,不敢獨自去盥洗室。安燕麗每次都會陪他去盥洗室,喂他吃飯,親自哄著他午睡。「久而久之,他對我的依賴感很強,我走到哪裡,他就跟著去哪裡。」經過一個學期的陪伴和獨立性的培養,喬雨開始發生改變。「他可以自己去盥洗室,午餐也不再需要我喂飯了。」

從小班到中班,從剛入園哭鬧的娃娃變成懂事的「小大人」,從愛哭膽小的孩子變成強壯勇敢的「小男子漢」,看著喬雨的變化,安燕麗很欣慰。後來因工作需要,安燕麗要調到別的班級,「我心裡很矛盾也很苦惱」。在和孩子們聊天時,她問喬雨:「安老師要去別的班級了,你會想我嗎?」「想!安老師你哪裡也別去……」喬雨認真地答道,眼角閃著淚花。「那一刻,我的眼睛也濕潤了。他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我很感動也很感恩,透過孩子的真心,我體悟到了這份職業的可貴。」

在安燕麗眼中,保育員工作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其他教師,成績則取決於自己的上進心和責任心。「保育員和教學老師的崗位設置不同,大家各有各的職責,我們會努力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情,永遠把幼兒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緣何「重教輕保」

保育員肩負著對幼兒進行全面保育的重任。長期以來,許多人帶有偏見,認為保育員只是負責幼兒的吃喝拉撒,教研是教師的事情。「其實保育老師晚上會加班給孩子們做玩教具,孩子剛踏入幼兒園時,是保育老師抱著、哄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是保育老師一直關注的。」安燕麗告訴記者。春天,保育老師要為幼兒準備好擦汗的小毛巾和擦鼻涕的紙巾;夏天,保育老師要頂著烈日擦拭戶外玩具;秋天,保育老師要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冬天,保育老師要時刻檢查水溫並督促幼兒多喝溫水,預防感冒。每天幼兒午睡時,保育老師要幫助入睡困難的幼兒;休息時間,保育老師則要協助教學老師完成教具的製作及環創主題的創設等。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保教並重是最基本的工作原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重教輕保」「保教分離」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幼兒園中。

「原因應歸於社會風氣的問題。」福美霖生態幼兒園園長何琪認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幼兒園所謂的「特色」層出不窮,家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就讓有些園長在立足園所發展的基礎上過多追求幼兒教育創特色、出成果,這些看起來深奧的幼兒特色教育更能滿足家長的需要。但是保育員卻不同,他們的工作大多是關於孩子的生活方面,不能直接展現園所的特點,所以在功利思想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重教輕保」。

濟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常瑞芳坦言,城鄉幼兒園發展不均衡,特別是一些發展落後的農村幼兒園,在保育員配備上存在嚴重不足或不合格現象。即使配有保育員,也很難真正發揮教育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賦予了保育員明確的角色定位:「保育員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為同樣對幼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是在現實中,這一崗位常被看作下崗職工的安置點、家庭婦女的就職地、落聘老師的避難所、職業幼師的過渡橋。

「剛來幼兒園的時候,我對幼兒教育、心理、保健一無所知,只知道幹活、搞衛生……當孩子需要解決問題時,也不知道講究方法。」在河北省從事保育工作多年的李非(化名)告訴記者,每當這時,幼兒園領導和同事都會耐心地指導她這位「60後」:「教育其實就發生在孩子生活的點滴中。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育員也是老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多點耐心、學會觀察,做一個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

當時的李非牢記了這些話,卻沒有真正領會其中要義。一次,班上的小男孩豆豆尿濕了褲子,李非不假思索,拿來乾淨的褲子想要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給他換上。誰料,這個平時靦腆的孩子又哭又鬧就是不肯換。「我轉念一想,難道他是因為害羞?我隨即拿了一條幹毛巾墊到他的褲子裡,果然豆豆不哭了。我突然意識到,原來這麼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從那以後,不管孩子是尿褲子還是尿床,李非都避開其他的孩子,幫助他們私下解決。慢慢地,她開始領悟到「保育員也是老師」這句話的意義。

缺乏更有力度的教研引領

保育員對幼兒的身心健康、行為習慣、個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均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很多幼兒園園長在管理過程中面臨著部分保育員素質不高等問題。「大部分保育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且並非學前教育專業出身,存在著對保育內容的內涵理解不到位等問題。」何琪指出,保育員隊伍在整體教師隊伍中多安於現狀,想要把他們提升至肩負教育職責的教師地位較為困難。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作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情況的報告時指出,目前全國幼兒園專任教師總數為258萬人,按每班「兩教一保」 標準測算,尚缺52萬人。從某種程度上看,正因為資源稀缺,不少幼兒園在招聘保育員時把關不嚴,一些不具備保育員專業資質的社會人員進入了幼兒園中。這些保育員的來歷複雜,在社會中的地位不高,再加上工作瑣碎、待遇不好、職業前景黯淡,積極性低、幸福感缺失,專業化發展現狀並不樂觀。

常瑞芳告訴記者,對保育員崗位重視不足、缺乏更有力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育員的成長。

她指出,理想的「保教合一」並非一定要分出保育員和教師崗位。根據《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的規定來看,「3名專任教師」是最理想的配備。大部分專任教師接受過相對專業的職前教育,學習了幼兒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保育與健康等科目,由他們來承擔整個班級的保教工作相對容易做到保教合一。 在她看來,「保教合一」真正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逐步取消保育員崗位,而全部變成專任教師。

「現在已經有一些幼兒園在嘗試全專任教師的配備,不過現實與目標之間尚有很大距離。過渡期內還是應建立健全保育員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加強管理和培訓力度,從教研上加強對保育員的引領;還要利用多元方式開展職前培訓,如在一些開設學前專業的學校、社區教育機構中對保育員進行半年、一年等的專業培訓,建設起一支高素質、較穩定的保育員隊伍。」

讓保育成為滋養孩子的陽光雨露

「不管是專任教師還是保育員,我們都要加強教育理念的變革。理念不科學,即使是全部專任教師配備,也未必能真正落實保教合一。」常瑞芳強調,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發展,很多原先由保育員承擔的工作,現在變成讓孩子獨立完成。以飲食環節為例,很多幼兒園的「三餐一點」已經由孩子自主完成。幼兒自己動手拿餐具、盛飯菜、清洗碗盤,老師只是輔助者,改變了成人分餐、兒童等待的傳統進餐方式。還有幼兒自己整理小櫃櫥、自主梳頭、自主管理教室各個區域等,都顛覆了傳統的保育觀念,「成人要認識到並真正使幼兒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

「現在,即使是孩子們的一個小動作,甚至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他們有什麼需要。」李非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到:保育員對待孩子要有愛心、耐心;要用心去觀察、了解孩子們每天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這種專業能力也讓她自己的家庭獲益,她改掉了動輒對兒子「錯了批評,急了就吼」的毛病,「兒子還表揚我『說話做事越來越講究方式方法』,我也更有自信了」。

「幼兒園說到底是一個做教育的地方,是孩子奠定一生基礎的地方。我們應該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在幼兒園中做到一視同仁,給予保育老師與教學老師同等的晉升渠道,建立起保育員對幼兒園的信任感,消除保育員的被動心態,轉變其自卑心理。」何琪表示,可以在園所日常管理中設立以讚揚保育員為主題的員工團建月,以此來提升保育員的自我認同感。

作為幼兒園先進保育員代表,安燕麗期望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有所收穫,為自己的人生添加一些有益的經歷。她說自己將繼續探索,發揮自身的保育潛能,並渴求園所給予像她一樣的保育員一個既溫馨精彩又富有挑戰性的平台。「只有這樣,我們這些保育員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為這個平台增添光彩,讓保育成為滋養孩子成長的陽光雨露。」

— END —

文章刊發於《教育家》2019年9月第3期

作者| 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