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情報大學專家發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未來(更新版)》,概述了影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6個因素:大國角色的轉變,軍控與防擴散機制面臨的壓力,生化武器的作用,將金融制裁手段用於防擴散政策,新型運載工具及部署,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的新興和顛覆性技術。該文於2020年11月初定稿,不涉及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等後續事件。
背景
2014年,美國國防大學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究中心專家發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未來》,預測了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的地緣政治和技術趨勢,並研判這些趨勢將如何影響2030年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性質和作用。自2014年該文發表以來,影響未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重大地緣政治和技術已經出現:新興競爭大國的崛起、美國對自身利益的持續關注,導致盟友和夥伴不得不尋求能替代美國的其他大國力量,以應對未來世界形勢的演變;各主要國家對核武器控制的放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的失敗、朝鮮等國家核武庫的繼續擴大、化學武器的廣泛使用,正在減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使用面臨的法律、規則障礙;高超聲速武器、無人系統、核推進技術的進步,模糊了核行動和常規行動、戰略效果和作戰效果之間的界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量子系統和增材製造等新興技術將催生新能力,並使現有能力更易被使用。
上述事態發展給打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帶來大量挑戰。就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未來(更新版)》為美國應對挑戰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一是美國需要再次擁有領導與美國有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盟國及夥伴國家的能力,恢復他們對美國領導力的信心。美國需要可靠、有能力的盟友和夥伴,以應對大國競爭對手;須領導盟友和夥伴為保護共同安全作出貢獻。提供領導力將有助於恢復盟友和夥伴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信心,減少盟友和夥伴尋求替代性依賴力量的動機。
二是美國應與中俄就相關武器系統進行更廣泛的戰略討論和談判。中國將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戰略討論產生重大影響,美國應持續與中國進行「有效」接觸。
三是美國需繼續反對違反「不擴散協議和規範」的行為。
四是美國需更多地關注核武器計劃的擴大以及南亞國家緊張局勢產生的風險。印巴衝突如果升級到核層面,不僅將成為美國無法忽視的人道主義和環境災難,而且將破壞美國為應對中國崛起而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在戰略結盟方面的投資。
五是美國需評估其為追求本國利益目標而擴大金融制裁,是否會適得其反。如果其他國際行為者認為美國濫用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將尋求「去美元化」經濟的辦法,這將削弱美國的金融實力,以及美國利用這種實力對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能力。
六是美國需在印太地區提升應對大國對手的戰備能力,並確保獲取美國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七是美國須繼續開發、利用並了解新興技術,警惕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這些技術可能會極大地影響衝突的特點、各國的經濟命運和國際力量平衡。
八是新冠病毒大流行突出了此前國際領導與合作方面存在的缺陷,大流行將增加生物恐怖主義的可能性,美國應重新思考生物恐怖襲擊等相關問題。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綜合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張明月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回復關鍵詞查看:
綜合分析
戰略與規劃
科技管理
國防創新
軍事理論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絡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高超聲速
無人系統
精確打擊
防空反導
新概念武器
生物與醫學
戰例與演習
先進材料
製造
基礎科學
技術
先進動力
與能源
試驗鑑定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微信平台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