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首流行歌,張愛玲喜歡,魯迅卻說它像「絞死的貓」

2021-02-14     淘漉音樂

原標題:中國第一首流行歌,張愛玲喜歡,魯迅卻說它像「絞死的貓」

還記得《情深深雨濛濛》里有個叫「紅牡丹」的姑娘嗎?

她是依萍在歌舞廳的同事,雖然被依萍搶去了風頭,卻還是經常幫這個不可控的後輩收拾殘局。

《情深深雨濛濛》方圓飾紅牡丹

紅牡丹有三首最拿手的歌:《假正經》《夜上海》和《毛毛雨》。

其中這首《毛毛雨》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民國時期的上海娛樂文化發展迅速、內容豐富,傳統的「雅樂」「俗樂」已經無法滿足城市民眾的需求。

流行歌曲在此時應運而生。

1927年,黎錦暉帶領歌舞團到杭州度假,泛舟於西湖之上。

面對這「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絕美景色,伴著船婦的江南小調,黎錦暉靈感迸發,中途跑回旅社,很快就完成了《毛毛雨》。

黎錦暉

一個世紀過去了,這段故事的真偽早已無從考證。

但黎錦暉這首將民間小調與西方現在爵士樂相結合的歌曲,確實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

《毛毛雨》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那時候的歌曲演唱主體多以女性為主,唱詞內容亦大多與女性相關。

所以黎錦暉寫完歌也總是會先交給女兒黎明暉演唱,《毛毛雨》也不例外。

這樣看來,黎明暉也算是中國第一位流行天后了。

黎明暉

隨後,《毛毛雨》被中國百代唱片公司刻成碟片,風靡一時。

如今位於鼓浪嶼百年別墅黃榮遠堂的中國唱片博物館,就有收藏。

《毛毛雨》雖然很火,魯迅先生卻並不喜歡。

他曾在致青年詩人竇隱夫函中,肯定了《毛毛雨》的通俗可唱性之餘,指出這只是黎錦暉個人的成功,而非新詩的勝利。

並在散文《阿金》中這樣寫道:

「但我卻也叨光聽到了男嗓子的上低音(barytone)的歌聲,覺得很自然,比絞死貓兒似的《毛毛雨》要好得天差地遠。」

張愛玲卻對《毛毛雨》偏愛有加。

黎錦暉創辦的明月歌舞社的演員合影,來自中國青年網

她曾有一段「談音樂」的名言:

「我不大喜歡音樂。不知為什麼,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

顯然《毛毛雨》並不在此列。

張愛玲不僅將該歌譯成英文,還曾明確表達過自己的喜歡。

「它的簡單的力量近於民歌,卻又不是民歌。」

這種融合式的新風格,讓一向推崇民間藝術作品的張愛玲很是讚揚。

影壇四大名旦。左起:陳玉梅、胡蝶、黎明暉、阮鈴玉。

後來曾有一段時間,黎錦暉被指為「黃色音樂鼻祖」,她的作品《毛毛雨》《葡萄仙子》等也視為「黃色歌曲」,飽受責難質疑。

但現如今,我們還是更傾向於將黎錦暉視為兒童音樂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

註:《小兔子乖乖》原曲正是黎錦暉1920年寫於北京的《老虎叫門》

黎錦暉,這個對現在年輕人來說甚是陌生的名字,曾經靠著獨樹一幟的「黎派音樂」,改變了三四十年代流行音樂的風貌。

不論你是否喜歡這首《毛毛雨》,它都已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記錄著屬於曾經的花樣年華。

參考資料:

1.張愛玲說《毛毛雨》,鳳凰網文化

2.《黎錦暉之音樂創作研究》羅丁

3.《上海早期流行歌曲成因研究》周康

4.《諦聽歷史的聲音 | 中國唱片博物館 》廈門衛視

好不好看,你說了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utQE3gB9wjdwRpvrl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