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家長都會在孩子成長中遇到問題,發脾氣是常有的事情,但不少家長表示,自己越是生氣、憤怒,孩子越沒反應,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面對家長的憤怒,孩子無動於衷
小琪的兒子5歲,正是好奇心強的時候,經常在家裡爬高上低,讓小琪沒少操心,好在她心態很不錯,每次都能把情緒壓下來好好跟兒子交流,所以兒子幾乎沒見過小琪發脾氣。
某天小琪工作上出了問題,被上司大罵了一頓,回到家的她看著地上被兒子搞得一片狼藉,心中的怒火瞬間就燒起來了,小琪:「你怎麼回事!在家裡就不能乖點嗎?跟你說了那麼多次你聽過嗎?你怎麼就知道給媽媽添亂啊!」兒子先是站在原地默不作聲,無辜的眼睛滴溜溜地轉,然後隨手從地上拿了一樣玩具,鑽進了自己房間裡。
小琪意識到剛才自己脾氣有些大,悄悄走到兒子房間門口,想看看兒子是不是委屈了,誰想到兒子卻在擺弄著手裡的玩具,一點悔過之意都沒有的樣子,這下小琪更加生氣了。
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可為什麼家長已經把脾氣發在明面上了,孩子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呢?
面對家長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孩子看似無動於衷,實則另有隱情!
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足,做事容易沒分寸,另外,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所以當家長發脾氣的那一刻,大部分孩子並不會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他們只知道家長生氣了,但又不明白如何處理,所以就會呈現出一種無動於衷的狀態,而實際上,孩子的內心已經波濤洶湧了。
家長情緒爆發,最先影響到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的印象里,充滿安全感的環境當中,父母應該是溫暖的、柔和的,但是當家長情緒爆發的那一刻,印象被顛覆了,孩子感到不安、焦慮,又不敢輕舉妄動,就會以一種逃避現實的姿態面對家長,比如在事後看電視、玩遊戲等等,孩子只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幫自己分散注意力,才能減輕此時此刻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所以請家長不要誤會孩子。
在教育當中,安全感的建立很關鍵!
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多細節問題都是基於安全感建立逐漸展開並得到解決的,如果家長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都難免會對影響孩子的心理建設,在一個安全感不充足的情況下,孩子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就無法得到保證。
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選擇正確的方法,同時要注重安全感的培養和積累,親子間實現互相信任,聯繫更加密切,孩子才會更好地成長。
所以說,面對家長的情緒爆發,孩子並不會無動於衷,而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如何表達,所以才被家長當作了無動於衷。作為家長,要適當控制情緒,給予孩子一些表達的機會,同時要通過正確的溝通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間思想方面更加同步,家長在教育上才不容易出錯,孩子也會成長得更好。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