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八大山人筆下的山水!

2019-04-30   丹青硯遇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首詩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八大山人 松石草堂 設色紙本

八大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

正因為這樣,八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

八大山人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淒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

筆情恣縱,不構成法,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能強烈地感覺到八大山人的個性。古人的法則,不過是他隨手拈來為自己服務的。那些山、石、樹、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心,隨手拾掇,而乾濕濃淡、疏密虛實、遠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

八大山人 山水卷 水墨紙本 74×4325px (1.1615億元,2012年6月廣州皇瑪抱趣)

題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園(朱文方印)

這是迄今為止所知存世尺幅最大的八大山人山水作品,從款字寫法斷定七十後所作,作品結構嚴謹,秋山靜寂,驟風雨地,一氣呵成,元氣淋漓,天真平淡,蕭散雅拙。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軸 紙本淺絳 (8400萬元,2009年6月北京匡時春拍)

款識:八大山人寫。鈐印:八大山人 何園 驢屋人屋

《仿倪瓚山水》之類的巨幅作品,足可羅致八大山人充盈胸臆、流轉天地的塊壘之氣。《仿倪瓚山水》也是八大極為稀見的設色山水作品之一。八大的山水畫以水墨為主,設色作品多是偶一為之。不過,《仿倪瓚山水》最重要的藝術意義還不在此。儘管以仿倪瓚的面貌呈現,畫面別有一種倪瓚雲林式的淡泊、寧靜,但仍然非常鮮明地編織進了八大山人獨特的山水情感體驗,融入了他的招牌式的冷寂、枯索和蒼涼。

《仿倪瓚山水》將雲林招牌式的「三段式」發展成「五段式」,一帶縱向而平遠蕭索的山巒被分割成三段,近處的兩段都點綴著荒寒的孤村、枯寂的疏林、離索的亂石;中間留白成橫向的遠近兩條水系,寂寞流過,遠端的水系大片留白,只在一角綴以兩葉風帆,不僅暗示水系的位置,更以其極動之勢反襯畫面前段孤村、枯樹、亂石的極靜。三段山巒、兩段水系,兩兩呼應,截取任何三段都可稱一幅完滿的雲林山水,卻又窮極變化,令人展軸之下,乍覺平靜淡遠,細賞之下,又覺愁緒萬端、淒涼莫名,正如鄭板橋評八大山人: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八大山人 秋林亭子圖 紙本水墨 縱160.6厘米橫7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在數量上遠不如他的花鳥畫多,但所體現的孤寂清高的風骨品格,絲毫不比他的花鳥畫遜色。這幅《山水圖》亦名《秋林亭子圖》,寫秋數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籠罩著一派荒涼靜寂、無可奈何的氣氛,涵容了一種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畫家以淚和墨,揮以禿筆,兼有豪情縱逸的雄健風格、朴茂酣暢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澀秀的奇特韻味,明潔、單純、修飾,然而虛淡中含意多,蘊涵深刻。

八大山人 雲岩蒼松圖 水墨紙本

朱耷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此幅水墨山水,從款識「八大山人寫」中「八」字作兩點寫,及鈐印「在芙」,可知此幅為八大山人七十歲之後所作。

八大此時期的作品已不見其早年作品中的誇張與狂放,往往予人冷峻、靜謐之感。八大深受董其昌影響,取法黃公望、倪瓚一路,但絕無以往文人畫之中平和明潔的格調,而是於冷寂荒寒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

作品描繪山岩雙松,筆簡意闊。畫面布局疏朗簡潔,山石、樹木的搭連和組合富有曲折流動的變化,講究虛空的安排,使空間產生渺遠感。筆墨簡略,取法元四家之一倪瓚,山石多用干筆淡墨皴擦,側鋒細筆作折帶皴,筆法秀簡,然後略加淡墨渴筆渲染,分出陰陽向背,並施豎而細的短線點苔,山石的形體厚實圓潤,干筆淡墨的皴擦頗為得體,枯而不瘠,淡而不薄,自有一番蒼茫清逸之氣。樹法枝幹挺勁,以干筆淡墨勾寫,枝杈如鹿角,枝多葉稀,一派荒寒枯老之態,樹葉則多用濃墨點染。山石樹幹全用乾枯線條寫出,惟樹葉可見濃墨,顯得山淡樹濃,一派荒寒蕭疏的老松坡石之景。

八大晚年的山水畫,看似殘山剩水,一片蕭索荒涼,實則不然,其是將自然萬象提升至色相皆空的禪境。此幅山水筆墨冷逸虛靈,意境空濛,為八大山人晚年難得的山水佳品。

八大山人 山水 鏡心 水墨紙本

八大山人 秋山圖 鏡心

八大山人 看山觀瀑圖 立軸 紙本水墨

八大山人 看山觀瀑圖 立軸 紙本水墨

八大山人 山水 水墨綾軸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秋林獨釣圖

圖繪凋零的樹木被籠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靜水之上只見高士孤身垂釣,空曠荒寂的意境中孕含著作者對明朝故土的無限懷念。

此軸無紀年,根據款署「驢」字,應是他「病間」後所作,約在五十七歲(1682年)左右。從山水畫來說,這是一件較早的作品。這時期其山水畫還深受元人倪瓚、黃公望,明人董其昌的影響而沒有形成自己的筆墨特色。

本幅構圖取法倪瓚一河兩岸式的布局,以簡潔疏朗的物象表現出荒寒的蕭條景致。山石畫法取自黃公望,其輪廓以尖硬的線條勾勒,石面略作皴染,於散漫隨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體畫風則顯現出董其昌明潔秀逸、華姿潤澤的藝術風貌。八大山人也不能擺脫時代趨勢的影響,構圖布局受倪瓚影響,而山石則有黃公望遺意。後來他轉學董其昌,畫風為之一變。

八大山人 天光雲景 鏡心 水墨紙本

八大山人 仿雲林山水 水墨紙本 1705年作

八大山人 仿倪雲林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朱耷。印鑑:何園、驢、遙屬

八大山人山水,從董其昌入手,復力追倪(雲林)、黃(公望),更益以超邁冷雋之氣,雄暢渾厚之筆,清冽悠遠,蒼涼古厚,格高韻勝,風骨自具。

此圖雖曰仿倪,然危亭高崗,形勢險峻;近樹大小錯雜,倚側聚散,在在俱見匠心;且雲林擅側筆,轉折遒利,以清逸見長;八大多中鋒,縱恣沉著,以郁茂取勝。在荒荒率率之中,有一種舉重若輕、氣沉旨遠、蒼而能靜的詩意禪境。讀之令人氣旺神凝,心境空明。舊為曹溶收藏。曹溶是清初學者,藏畫富而精。他的收藏一方面說明其眼界之高明,愛古而不薄今;另一方面亦可證八大晚年因其藝術之超越同儕、超越時代,已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與珍視。他所以成一代大師是絕非偶然的。

八大山人 仿北苑山水圖軸

此軸八大山人自題「仿董北苑」,即五代時南唐畫家董源。在文人畫興起之後,董源在畫史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明末受到董其昌等人的推崇,許多畫家多在自己作品中標榜出「仿北苑法」以示高古。八大山人此作除在山石上用披麻皴法來源於董源之外,其了一切均與董源毫無關係,題寫「仿董北苑」幾字,不過是受時代風氣影響而已。此幅墨色濃重蒼潤,樹的造型已脫離了董其昌的影響。董氏樹法前後關係分明,而八大山人此幅枝葉交柯,襯以山石,橫塗堅抹,渾然一體。

八大山人 仿董巨山水 水墨紙本 癸未(1703年)作 (5635萬元,2011年中貿聖佳秋拍)

題識:董巨墨法,迂道人猶嫌其污,其它何以自處耶?要知古人雅處,今人便以為不至。漢老同學以為何如。癸未禊日,八大山人臨。鈐印:十得、真賞

八大山人《仿董巨山水》軸,畫面為水墨疏淡的山水畫,運筆極其簡練,格調荒疏中又略見生機,是八大山人山水畫的典型面貌,屬於八大晚年的作品。「迂道人」即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倪雲林的畫,是從董巨中脫化而出的,它卓然自立,以蕭疏淡遠,平淡清純的韻味在董巨之外另樹一幟,八大山人讚賞倪雲林學董巨而不迷信董巨,鄙視那些只知對董巨頂禮膜拜,刻意模仿而泥古不化者,認為他們在倪雲林這樣的學古態度面前應該慚愧。八大讚賞倪雲林的道路,反映著他對於藝術傳統和師承方面的重要觀點。八大山人的山水畫遠師董源、巨然、倪瓚,近師董其昌,而董其昌的畫禪思想自始至終的薰陶著他的繪畫藝術。

此幅《仿董巨山水》便充分體現了八大山人山水畫之師承、個性與追求。畫幅的左裱邊上有收藏者吳雲跋文一段:「八大山人姓朱名耷,《畫征錄》謂故石城府王孫也。有仙才,隱於書畫。題跋多奇致,不甚解。書法有晉唐風格,畫擅山水、竹木、花鳥,筆情縱恣,不拘成法。此幅筆意胚胎大痴,而蒼渾古勁,別出機杼,有超以象外之趣,跋語亦真有奇致。余見山人畫多矣,此為極經意作也。平齋題記。」

如吳雲邊題所云,此幅筆意胚胎大痴而蒼渾古勁,別出機杼。其實是參用了董其昌畫禪思想,以禪悟畫,禪畫合一,表現山人的審美思想。他從董畫中學習那種澤潤幽淡、精潔不污的筆墨技法,但他的滋潤明潔並不同於董其昌。董氏作畫,以淡墨濕筆,款款掃拂,山人則用干筆皴擦,露出的是既滋潤明潔而又蒼茫生辣的神韻。如此圖淡墨干筆,鉤皺擦染,筆力圓勁韌健,如綿裹裹鐵;墨色明潔潤澤,似水中浸玉。濃淡乾濕,變化微妙;虛實剛柔,配合得體。正是山人蕭條淡泊、孤傲落寞的內心境界的寫照。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彩筆山水圖 水墨紙本

此圖丘壑布置,遠宗董源、倪瓚,近效董其昌,別開蹊徑,在畫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上繪一孤亭,令人產生空靈通透的感覺。山石樹木皴筆、勒筆全出中鋒,隨後禿筆擦染,濃墨橫皴,筆墨老辣縱橫。此圖為朱耷70歲後所作的大幅山水畫。

八大山人 溪山幽居圖 設色絹本 1692年作

八大山人 山 水 立軸

款識:八大山人寫。印鑑:八大山人、可得神仙

此幅《山水圖軸》為淺降山水,是八大十分珍稀的作品。此畫構圖新穎,一群山峰以縱向形式排列在畫幅的左側,重巒疊嶂,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時,兩個小山坡從主峰巒中前後延伸出來,遠山大多是暈染皴擦出來的,虛無縹緲,目的是突出近景與遠景的主次關係。

此畫的筆墨特點放任恣縱,蒼勁圓秀,清逸橫生,雖是巨幅山水,然不失渾樸酣暢、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取法黃公望、倪瓚、董其昌諸家,但卻創出了自己的風格,畫出的山水都具有一種枯寂、冷逸的特點。八大的一生都是如此,他所處的年代、他的思想讓他只能在畫中表現出來。

畫中淺降設色,雖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為這個江山上了顏色,但畫中的景物仍是殘山剩水、枯枝敗葉,沒有欣欣向榮的氣象,依舊枯索、蒼涼。

八大山人 寒山古樹 立軸 1694年作

題識:鹽醋食何堪,何堪人不食。是義往復之,麤餐邁同列。甲戌六月既望卿雲庵畫並題。八大山人。鈐印:八大山人(屐形印)、蒍艾

王方宇「八大山人詩試解」:這幅山水,至少有兩本,從照片上看,這兩本的畫法,書法,章法,除收藏印以外完全一樣,難辨真偽。聽說大風堂一本,現在巴黎,另一本前十數年在香港,現不知下落。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