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文學:記憶中的供銷合作社

2019-11-05     民勤生活

記憶中的供銷合作社

鳳鳴

供銷合作社,是一個時代的記憶,給人們以難以抹去的印記。現在走在縣城,走在鄉鎮,每當看到供銷社的那些老房子,或者是舊址,總能想起昔日供銷社的輝煌或者是它的「消失」,咋能不讓人思緒萬千呢。

我最早去供銷社,是在我七八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去的。那時候小,對供銷社的記憶,就是供銷社的門市部,好大好大,欄櫃好高好高,貨架上的商品好多好多,那味兒好香好香,父親給我買的那糖好甜好甜。對於其它的,沒有太多的記憶。

八歲那年,我上小學一年級了,在整個上小學的階段,也去過幾次供銷社,記得那是西渠供銷社的的一個供銷社的分銷店,在制產大隊,我們跟大人們叫「唐家來灣商店」。離我們家較近,比較方便。大都是在開學前,家裡人讓我們帶點羊毛,破鞋,骨頭,或者是晾乾了的芨芨草,到商店裡賣了,買點學習用具,湊點學費書款(那時學五毛,書款三毛費),賣了「物品」,買了學習用具,留夠了學費書款,再多少「貪污」點,也就一兩毛錢買幾個糖吃,解個饞。那時候,一毛錢七到八個水果糖,「貪污」個一兩毛錢,可就是「有錢人」了呢。

上世紀的1973年春天,我上初中了,在什岔片的中學讀書。什岔中學在當時的新西大隊(現在的火坎村)第四生產隊那裡。那裡離什岔商店不遠(什岔商店在新西大隊第六生產隊處),有時間也去那商店轉悠,到門市部看看,聞聞那商品的香味兒。真的是夠饞人的呢。商品可真的是夠誘人的。可自己窮啊,身無分文。有時候,也想「壞主意」。周末回家前,就事先編好「理由」,到家了事先放風,問家裡要個三毛兩毛的,家裡實在沒有的話,就要點羊毛,或者是芨芨草什麼的,星期天下午早點去學校,把帶的饃饃或者是炒麵放到宿舍,再趕緊去商店買點自己喜歡的糖,或者是買幾塊餅乾(那時候餅乾也另賣3),再帶到學校宿舍藏起來,每晩睡覺時看看,嘗嘗。就一塊糖而言,也不會一下子吃完。每放放到嘴裡嘗嘗那個甜味,聞聞那個香味,再用本子上的紙包起來,明天再嘗再聞,每次嘗完聞過,就會帶著那個香味,甜味滿足地睡去。一塊餅乾也是如此,每次嘗一小塊,再存起來,明天再嘗,說真的,不怕別人笑話,那塊糖那塊餅乾,不是吃完的,那是嘗完聞完的啊!

上世紀1976年春天,我上高中了,在中渠中學讀書。這裡也是中渠公社所在地,相對農村來講,也算是比較「熱鬧繁華」的地方了,單位集中,人員較多。也是中渠供銷社的總社所在地。供銷社就在學校的隔壁。當時供銷社總部有兩個門市部,一個是百貨門市部,一個是收購門市部。後來又分為百貨門市部,五金門市部,收購門市部安排到院子裡面。相比各片的門市部,這裡的貨物商品更多更全,可謂是「琳琅滿目」買什麼有什麼。門市部更大更寬敞,每個門市部里的正上方,都掛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八個大字,小點的門市部,都掛在兩個側面,一面是「發展經濟」,另一面是「保障供給」。門市部的服務員更多,服務態度更好。放學休息時,學生可以出校門自由活動,而我們呢,也是有事沒事,總喜歡到門市部轉轉看看。計劃計劃這身上的一元兩元錢,能買點什麼吃的,有時候轉了幾天,也捨不得花掉那一元兩元,總想著「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也總希望以最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再就是看看水果有沒有壞了的,會不會降價,餅乾有沒有壓碎的,便宜賣的,可憐天下沒錢人啊。

另外就是每天到供銷社附近看看,來沒來到供銷社送物資的車,要不要人缷貨?來沒來送煤的車,要不要人下煤,如果能瞅到這個機會,就能掙個一塊兩塊,七頭八毛的,掙了錢好買點自己喜歡的食品,解解饞呢。

讀高中時,除了最熟悉學校,再就是供銷社的門市部了,記憶中,那時的供銷社,就是人們購物的天堂,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地方,人常說:三尺櫃檯如海深,一般的人,是不可以更不可能進入櫃檯裡邊的。商品明碼標價,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服務態度優良,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商品價格穩定,不論天南海北,執行同一商品同一價格。當日結帳,每月盤點,年底決算,短款賠償。重要商品憑票供應,其它物資計劃供給。農用物資分配供給,緊缺物資申請報批。沒有因任何原因,任何「運動」,而造成關門停業的情況發生。在當時囯家經濟困難,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極大地保障了當時當地的商品物資供應,極大地保障了當時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要求。為當時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l6wPm4BMH2_cNUgb2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