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決定一個人的品相

2019-07-03     有書共讀

馬未都曾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父親跟兒子及其朋友吃飯,吃完後,父親跟兒子說:

「我覺得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

父親解釋:從吃相能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看他夾菜有個習慣動作,喜歡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

後來果不其然,這個朋友因利忘義,棄他而去。

所以,我總覺得:吃相能見品相。

吃相,決定一個人的品相


  • 一個人的吃相,能暴露他的修養。

吃,在中國成了文化刻在我們的骨子裡,亦內化為我們行為舉止的涵養。

小時候飯桌上,無論是宴請朋友還是親友聚會,總能聽見父母的教訓。

「讓朋友多吃,多夾菜,就當自己家一樣。」

「讓某某長輩先夾菜。」

「吃完了就跟人說聲,不要悶頭就離席。」

......

當時總是不以為然,後來工作了也不在意。

有次,幾個部門團建。桌上有好幾道我愛吃的菜,我只顧悶頭扒拉著飯就著菜,也不說話,幾下子就吃了一大碗,飯桌一片狼藉。

同事提醒我說:

「別整得好像幾百年沒吃過飯一樣,注意點部門形象。」

在別的部門看來,這頓飯氣氛有點尷尬。

後來,每逢關鍵飯局,我就記得以前爸媽飯桌上的教訓,我知道:外面吃飯,需要體面。

我見過有人拿著菜單點了自己愛吃的,也不問一聲別人忌不忌口,愛吃什麼,這能看到他比較自私。

也見過有人錙銖必較,對服務員大聲使喚,全無素養地頤指氣使,這多少能看出這個人苛刻的一面。

還見過有人見到名貴菜肴,拚命往自己碗里夾,堆成山也不給人留一口,恨不得把本兒都吃回來,這多少能看出一個人的涵養。

在家裡吃飯可隨性,與好友吃飯很自在,但誰能說一輩子不在外面有個飯局呢?

一個人的修養,能從你執筷時看出來,從你吃相窺見到,從你席間的禮儀展露出來。

吃,誰都會,但吃得體面,卻需要修行。

  • 吃相好的人,更貼心。

比三觀不合更可怕的,是三餐不合。

三餐不合時暴露出來的吃相,才是最讓人心寒的。

兩人吃頓飯,如果他都不在乎你的口味,只點自己愛吃的,那他或許自私粗心,品相亦不高。

因為吃相好的人,會更包容貼心,懂得照顧你。

有個朋友是廣州人,口味清淡到連可樂都覺得重口,而他妻子則是重慶人,跟她吃飯點個鴛鴦鍋都要先遭她白眼。

就是這樣一對口味天差地別的人,卻在一起生活了許多年。

最初跟他們出去吃飯,朋友說要點四個菜,清炒菜心,清蒸魚......我本以為其餘兩個也是清淡的,正合我意,誰知最後兩個是麻婆豆腐,回鍋肉。

「她愛吃辣。」我才知道,他們家的飯菜分野永遠是一半清淡,一半麻辣。

在外面如此,在家也如此,時時刻刻記得對方的口味。

現在,朋友老愛和我說:「早吃辣,早幸福。」而那個重慶妹兒,某次竟點了一個清湯鍋底。

三餐相合不是說一定要口味相同,而是能包容,不強求對方遷就自己的口味。

你喜歡吃辣,我也可以嘗試;你愛清淡,我吃也無妨;我不認為無辣不歡有多不養生,你也不認為清湯寡水有多沒勁。

王家衛說:

「一男一女交往,要是有一天,你說我願意和你吃一頓飯,那個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食物記憶,你願意跟他一起吃飯,是因他能照顧到你的味蕾。

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兩者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誰也不願意留下苦澀。

一起吃飯的人,很多,但貼心記得你口味的人,很少。

遇到了,請珍惜。


  • 吃相好的人,懂吃懂生活。

一個人對食物的態度,也是對生活的態度。

我所遇見吃相好的人,有些不僅懂飯桌的禮節,還懂食材的烹飪,甚至有時能就此娓娓道來。

父親在我看來,雖及不上美食家,但他卻最懂得飲食與生活的微妙。

少時,每至傍晚,他便流連於菜市場,撥弄著跳動的魚蝦,掂量著新鮮的肉時,眼中彷佛有光芒。

這些食材,是他對生活的熱忱。

做完飯後,他就喜歡放那些老舊的粵語歌,把菜肴細緻地擺好,倒上一小杯酒,咂摸著自己的作品,不緊不慢,猶如閒適悠然的名士。

碗筷間的煙火,是這中年人沉悶日子裡的高光時刻。

把凡俗食材烹飪成美味,亦如將平凡的一天活得有滋有味。

有些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可以胡吃海喝;有些飯,需要細細品味,吃飯是生活的反映。

怎麼吃一頓飯,也是怎麼過一天。

日子多是日復一日的平淡,但總有一頓飯,跟其他幾餐不一樣。正是那樣的時刻,讓生命有了一絲絲閃光。

那些吃相優雅的人,懂得讓一頓飯充滿儀式感,往往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記得有人問蔡瀾:「你是食家,為什麼不胖?」

他對吃一事,一貫淺嘗輒止,細嚼慢咽,鄭重而享受。

有這樣的吃相和心境,自然不會身材發福。

所以他回答:

「真正會吃的人,是不胖的。」

寫到這,一想,吃相除了能決定人的品相,說不定,還有長相。

作者:物道:使物有悅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hTPYmwBUcHTFCnfNk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