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我的2019要結束了,整個「10年代」也要結束了……

2019-12-26     劉潤商學


我的故事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680篇原創文章


2019年就要結束了。「10年代」也要結束了。10年,一瞬而過。

每年我都會給自己寫一個年終總結,但是今年比較特殊,不僅是對2019年的總結,更是對整個「10年代」的總結。

過去10年,不知道你在哪裡,做了些什麼。我從離職到創業,選擇和接受了許多改變。這一路上,有句話一直激勵著我:

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規。

選擇需要勇氣,隨心需要智慧。前行路上,還需要一點運氣。

於是我儘可能在規律內橫衝直撞,還希望能撞見一些運氣,不知不覺也就到了今天。

十年時間,寥寥數筆,寫不盡全,但這是對自己的總結和交代。如果我的經歷和思考恰好能給你些許啟發,那就更好了。




1

2010年-2013年


2010年,是我加入微軟的第十個年頭。

坦白說,那正是最惶恐和焦慮的時候。

因為在一家大公司里,待得太久了。有點疲倦。也很害怕。

是,我也會害怕。

十年,一眨眼的時間,一杯茶的功夫,就過去了。但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

面對快速流逝卻無情的時光,怎能不怕?

從1999年12月份,我23歲加入微軟開始,我的青春幾乎都留在了這家公司。

那會年輕,心高氣傲,當時想著,我這輩子最多在微軟待兩年。我要拚命工作,榨乾一切能學習的東西之後就走。去創業,大幹一場。

兩年之後,我發現自己的不自量力,身邊隨便找一個人,都是奧數冠軍、高考狀元、科技發明獎獲得者……而這家公司,比想像中大。能學的東西,也比想像中多。

好吧,那就只能繼續待著,繼續學習。於是一不小心,就乾了5年。


5年,是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關口,你會開始想:5年了,我還要繼續留在這裡嗎?還是,要離開呢?

但是,另一個問題就會緊跟著升起:離開?那你優渥的薪水、具有發展潛力的職位、微軟的頭銜和光環,可就都沒了。你捨得嗎?你還走嗎?

我很糾結。他們也說,天秤座的人愛糾結。

所以我又糾結了兩年,最終決定,在微軟內部轉崗,從技術部門轉到市場部門,從與計算機打交道,到與更多人打交道,換一個新的環境。

但是人力資源部告訴我,因為薪資結構不同、崗位不同,加入市場部門後:

1)我必須搬出獨立辦公室,坐在工位上;

2)不再管任何人,變成獨立貢獻者;

3)基本工資下調20%。

這次,我沒有糾結太久。我同意了。降薪跳槽。

加入市場部門後,我繼續拚命工作,開始了每周3-5天的差旅生活,經常一天乘坐不同的航班,出現在3個不同的城市。

機場是我的驛站,酒店就是我的家。

於是在日復一日的飛行和出差中,我來到了2010年。在微軟的第十個年頭。


10年,是職業生涯的第二個關口。如果說第一次是迷惑,那第二次就是恐懼了。

也許是在某次飛行的機艙,或者是在某個住宿的酒店,我記不得了。但我記得的是,有一連串的問題閃現在腦海:

我這輩子,都要留在這裡了嗎?我真的能一輩子在這裡嗎?微軟,願意讓我在這裡一輩子嗎?

我開始寫信給朋友們,拚命寫,向他們傾訴我心中的焦慮和恐懼。我也繼續重複著空中飛人的生活,拚命工作,在規律的疲憊中忘記這些沒有答案的困惑。

當時李開復老師甚至還和我說,不然你來我這裡吧。當時他在谷歌,是谷歌中國區的CEO。

我又糾結了。


不知不覺,這一回竟然糾結了4年。直到我猛然發現,我在這家公司已經待了13年,我竟然已經36歲了。

年輕的時候,不是想著要創業嗎?怎麼一下子,就待了這麼久?這樣下去,我可能真的一輩子在這裡了,直到,直到微軟不再需要我。

怎麼辦?

走吧。

想沒想好,都走吧。

所以在2013年4月28日,在微軟工作的4876天,也是最後一天,我正式寫下和微軟的告別信。

「10年代」的前幾年,我努力工作,但也在糾結地焦慮著,直到最後決定離開。




2

2013年-2016年


離開之後,我決定讓自己Gap半年,暫時從工作中抽離出來,好好享受生活。

5月和6月,我在宋慶齡基金會,幫助他們做一個公益項目,當志願者。

7月和8月,我去北極旅行。在北極點,「啪」的一聲,我插了根杆子,握著杆子繞行了一圈,用最小的半徑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夢想。

9月和10月,我遵從約稿,將自己的探索和內心寫成一本書——《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


回來之後,我清空自己,重新開始。

那時我隱約感覺到,諮詢行業可能要迎來結構性的變化。

在過去,諮詢公司之所以能做大,主要是因為兩個因素:

第一是案例庫:把成功案例寫下來,越多越好。

第二是知識庫:MECE法則、SWOT分析、波士頓矩陣……一套完整的諮詢方法論。

有了這兩個東西,諮詢公司就可以去找商科學校中最聰明的孩子,教授方法論,讓他們根據案例庫的情況進行匹配,對企業進行指導。

但是在2013年,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這套東西失效了。

因為在這個巨變的時代里,沒有先例,沒有範本,所有的知識庫、案例庫,通通不管用了。

諮詢行業,要被打回原形。從可複製的工業化,變成每個人的手藝活。


不過,諮詢行業的類別那麼多,行業諮詢、職能諮詢、戰略諮詢,我要進入哪一個?

行業諮詢,是極其垂直細分的領域。

超市動線設計、餐廳裝修裝潢、連鎖品牌加盟招商,都屬此類。

進入這個領域,需要具體操作層面的大量沉澱,需要敏銳的體感、細膩的手感。

職能諮詢呢?

這是一個專業門檻極高,而且魚龍混雜的領域。

股權設計、財務合規,稅務合法,屬於此類。

這個領域,不乏身經百戰,在實操層面積累大量疑難雜症案例的高人,但也有許多說自己可以做管理諮詢、股權激勵、營銷諮詢的忽悠。

這是紅海,更是血海。

戰略諮詢呢?

戰略諮詢真正考驗的,不是體感手感,不是案例積累,而是對商業本質的理解。上層東西打包重來,但底層邏輯不會改變。

這也許是和自己能力匹配的機會。

自己從小學習計算機,大學數學系畢業,在微軟乾了7年技術,也做了7年市場,經歷過全球化視野和實戰訓練……

也許,真的能試試。


但是,戰略諮詢的領域,也有很多細分市場,從哪裡切入?

我繼續思考,和朋友交流,向老師討教。

在風雲突變的2013年,移動網際網路爆發,催生機會的同時讓人不知所措。那些去登山的老闆們都回到公司了,那些去打高爾夫的企業家們也都坐在辦公室開會了,他們很著急,但沒人知道該怎麼辦。

那年,幾乎所有人都在談一個詞:轉型。

最焦慮,最需要轉型的公司,正是那些手足無措的傳統企業。

而在想了很久,很久,很久之後,我確定「傳統企業網際網路轉型」,是一種新興又迫切的需求。

所以,這成為了我創業的起點。


然後,我更加勤奮地輸出,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我。

再然後,我做了第一次企業的培訓,客戶名字是興業證券。

再然後,我簽下第一個私人顧問,客戶名字是李家傑。香港恆基地產創始人李兆基的兒子。

再然後,我簽下第一個企業顧問,客戶名字是海爾。

再再然後,我惶惶然的心,終於稍稍安定下來。

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時常脊背發涼,因為自己實在過於幸運,稍微差那麼一點,也許就走不到今天。

如果不是朋友老師們對我不厭其煩,也許我就不會進入現在的諮詢領域。

如果不是當時上海益策總經理的極力推薦和堅持,也許我就不會去興業證券講課。

如果不是我早在2007年,因為一個公益項目就認識李家傑,也許我就不會成為他的私人顧問。

如果不是張瑞敏和海爾集團戰略部剛好看到我的文章,也許我就不會簽下海爾。

如果不是有那麼多的「如果」,也許我已經放棄了創業。

2013年到2016年,我能出來創業,做諮詢、培訓,絕大部分原因是運氣。想到這裡,我也常倒吸一口涼氣。




3

2016年-2018年


2016年4月7日,我和羅胖說:「我們找件事兒合作一下吧,一塊去旅行,去加勒帕戈斯群島吧。」

羅胖說:「這都是小事兒,如果可以,你飛趟北京吧,咱們聊件真正的大事兒。」

我到了北京,羅胖和我說,劉潤,你就給那百十個企業家講課有啥意思,帶著你的手藝,來「得到」開課吧。

我每天死磕自己60秒,你每天死磕自己5分鐘怎麼樣?

我一聽,覺得很有意思。但說實話,我心裡是打鼓的。

做諮詢,我唯一的有價商品,就是我的時間。做一門課程,極低價格(199元),極長時間(365天),如果訂閱量不多,收入覆蓋不了時間成本,那是停不下來的虧。

做?不做?做?不做?做?不做?

最後和羅胖來回溝通商量,一咬牙一跺腳,做!

於是我在回上海的路上,就在車裡拿手機錄了5分鐘,發給了羅胖。我很自信。

2016年,我當時大概要講100多天的課,也是很多企業的顧問,我常常一開口就是兩個小時。5分鐘,沒問題。

但是羅胖聽到的時候,他很「克制」。我覺察到,他想用儘量委婉的方式,提醒我講的不好。

但很顯然,他失敗了。

於是他直接劈頭蓋臉把我批得「體無完膚」。

所以,我只能咬著牙改,然後被打回來。然後再改。再被打回來。再改。

就這樣,我的第一個「5分鐘」,改了一遍、兩遍、三遍,直到正式上線時改了50多版。


而我也在一遍遍的推敲打磨中,重新理解、修正對於知識服務的認知。

什麼認知?

網際網路因為連接,因為它帶來的規模效應,降低了交付的邊際成本。知識服務,不是終於可以把東西賣貴了,而恰恰是把貴的東西賣便宜了。

所以,知識服務的核心能力不是創造知識,而是死磕傳遞知識的技能。

我開始懂得,不是把內容講「深」,也不是把內容講「淺」,而是把內容講「透」。讓深者覺得其深,淺者覺得其淺,讓不同領域和背景的人都能有所收穫。

知識服務,也是把知識的舊外殼打碎,根據讀者今天的習慣,重新包裝和產品化。

因此,得到的產品經理和我說話的姿勢經常是這樣:

潤總,這節課寫的實在是太好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有如下99點建議。

每次,我都只能面帶微笑說好,然後默默把咬碎的牙往肚子裡吞,轉身回去再改。

也因為有得到嚴格的品控,我才能和40多萬學員一起學習進步。


所以當有人問,你怎麼能教的這麼好?我都會說,其實是我學得好。

其實,不僅是學得好,更因為運氣好。

我常常想,萬一在2016年,我沒有發那條微信給羅胖會怎麼樣?

更早一點,萬一在2015年,在吳曉波的「轉型之戰」千人演講上,那個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是誰的朋友和羅胖提到了我,我們互加微信,會怎麼樣?

又或者是,萬一我恰好沒有參加那次演講,去了其他地方出差,又會怎麼樣?

所以「10年代」的這一段路,我運氣好,碰巧撞上了一條我自己喜歡的賽道。對此,我滿懷感激。




4

2018年-2019年


最近兩年,我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公眾號上。

劉潤公眾號,其實早在2013年就註冊了,但我當時的重心都放在諮詢和培訓上,也就無暇顧及。

公號,慢慢變成了我的朋友圈,或者整理資料的工具,無規律地發布著一些內容。

我在得到寫專欄時,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公號也是半運營的狀態,偶爾才會更新。

直到有人和我說,你看看,你的付費用戶,都比公號的免費用戶要多了,你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價值,應該要好好經營下公眾號。

在和很多高手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也這麼提醒我。

更重要的是,讀者也鼓勵我。


但是當我決定把這件事好好乾、當成正事乾的時候,發現已經晚了。

2018年6月,有3000多萬訂閱號,其中1000多萬都斷更了。

幾乎所有領域都有了頭部自媒體,公眾號早沒有了紅利。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怎麼辦?

我也不想用裂變、投放廣點通等方式做增長,這是某種程度的數據造假,哪怕粉絲是真的,這種方式也會讓人上癮,是飲鴆止渴。更重要的,還會影響讀者的體驗。

不能做。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供高質量的內容,用內容吸引讀者。

所以2018年和2019年,我投入了很多時間精力在公眾號,也投入很多資源招兵買馬,希望能持續交付給你更多好內容。

為了這條路能走得更長久,公眾號也必須進行商業化。至少,要自負盈虧吧。

所以今年,我們進行了一些商業化的嘗試,幫助我們認可的品牌做推廣。

我們也試驗電商領域,嘗試了潤米優選和潤米造物。

我要感謝這些信任我們的合作夥伴,但我想,更應該感謝的是讀者,是你。

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也請你允許我們繼續努力。




最後的話


回顧過去的十年,我希望自己做到了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規。

但很多時候,還是因為純粹的運氣好。

如果說這十年真的做對了一件什麼事情,我想也許就是累積了一些信任。信任,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產。

所以我也一直告訴自己和公司的小夥伴,我們是靠著運氣和聲譽,才有幸到了今天。

我們好不容易積累了一些東西,但不能躺在上面吃「租」,我們只能賺奮鬥的錢。

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更加小心,呵護辛苦建立起來的信任,才能繼續往前走。

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是我對自己「10年代」的總結,很謹慎,也很小心。也謝謝你願意看到這裡,如果恰好對你有些許幫助,我很開心。

不知道你過去10年是怎麼過的?下一個10年,又會在哪裡?做什麼?

希望吧,希望我們都能繼續努力,明年、後年、下一個10年,在規律內橫衝直撞,還能再碰上一些好運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h0cUW8BMH2_cNUgiC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