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楊超越演技的背後,其實是在討論演藝圈的鄙視鏈

2020-08-15   芒果媽媽

原標題:討論楊超越演技的背後,其實是在討論演藝圈的鄙視鏈

限定女團火箭少女101解散之後,楊超越立刻把自己的認證改成了"歌手、演員"。

當大家還在嘲笑她"算哪門子演員,有什麼作品拿得出手"不久後,她就上了一部新劇。開播第一天,"楊超越演技"就登上了頭版頭條。

粉絲說:楊超越演得好,一點都不出戲;

路人說:楊超越演了個啥?這叫有演技嗎?

顯然這是兩方罵戰,但這樣的罵戰不僅僅出現在楊超越身上,凡是從偶像轉型到演員的明星,都會有著一樣的經歷。深扒到最最內核的原因,說白了也就是和演藝圈的鄙視鏈有關。

這條鄙視鏈是:話劇演員地位高於電影演員地位、電影演員地位高於電視劇演員地位、電視劇演員地位高於小品相聲演員地位、小品相聲演員地位高於綜藝咖地位、綜藝咖地位高於偶像地位,偶像就是這條食物鏈的最底端

所以大家會看到很多偶像出道的年輕藝人不停地上綜藝節目,除了是提高自己的曝光度之外,其實也是在無形之中提升自己的咖位。(圖中紅框為偶像)

很多人或許不明白為什麼有著龐大粉絲基礎的偶像會成為演藝圈的最底層?他們身上所能夠帶來的商業利益是能夠讓資本變現的,人氣越高咖位越大,帶來的商業利益越多,越受資本力捧。但是:人氣終究是幻影,只有實打實的作品才能留住人心。

偶像圈更新疊代,被迫轉型

都知道近年來選秀節目大火,並且大有一年比一年還猛的勢頭。

作為偶像,今年或許你人氣很高,過一年,新的偶像出來,你的粉絲群體可以就要失去50%還要多。偶像圈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只停留在"做偶像"這一層面,誰都做不長久。拿初代偶像吳亦凡、黃子韜、鹿晗、張藝興來說,誰沒有在綜藝節目中做過常駐嘉賓?誰沒有轉型做過演員?

粉絲帶來的人氣只是讓資本市場先看到你,你要在圈子裡往上爬,還是得靠影視作品

偶像圈受眾面窄,必須出圈

大家經常有聽過一句話叫"飯圈自嗨"。意思就是無論偶像做了什麼事情,都是粉絲內部自嗨,再強的購買力、再漂亮的數據,終究只能是滿足飯圈內部的虛榮心

想要在這個圈子裡被更多的人認識和認可,得到更多的人脈資源和商務資源,就必須要提升自己的逼格,必須要走出偶像圈,這些靠粉絲是帶不來的。

轉型做演員是一條捷徑,畢竟現在對於演員的要求已經沒有從前那麼嚴苛了,劇的隨機性也很強,萬一火了之後的影視資源就源源不斷了。

偶像圈無法長久,舞台受限

偶像必備的兩個條件:唱歌、跳舞。但是國內的偶像文化畢竟剛剛起步不成熟,很多靠選秀節目出道的偶像"出道即糊"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更多可以讓他們曝光的舞台。

雖然每年都會有各種大型晚會,但是畢竟受邀的名額有限,沒有人能夠每一場都去參加,沒有舞台,偶像就沒表演的機會,低迷的曝光度順勢會消耗掉偶像在比賽期間積攢的人氣。

再加上現在的偶像與以前的偶像不同,他們多數都只是有漂亮的臉蛋而沒有過硬的實力,所以粉絲的黏度也不太高,當你長時間消失在粉絲的眼前時,粉絲就漸漸對你失去了興趣,這很殘忍,也很正常。

以上三個理由就能很好地說明大多數偶像為什麼要拼死拼活轉型當演員。而且人都是"慕強"的,自己喜歡的偶像,總要有拿得出手、叫得出名字的作品,粉絲才有底氣向路人安利。

所以粉絲吹捧偶像的演技也是正常的現象,一是給偶像鼓勵;二是給圈內的高層製造一種"假繁榮"景象,讓資本對自家偶像有信心;三就是給路人進行洗腦。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偶像為了走出演藝圈的鄙視鏈,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的方法。

粉絲和路人爭論演技這種事根本沒有意義,永遠爭不出個輸贏。但資本的心中自有一桿秤,資本不會做賠錢的買賣。偶像與其團隊有時間看喋喋不休的爭論,不如老老實實去磨練演技,畢竟誰不喜歡有人氣、有實力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