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政協「請你來協商」,共繪健康普陀新畫卷!

2019-09-13   中國普陀

9月11日上午

區政協圍繞「健康醫療」主題

召開2019年第四次

「請你來協商」專題協商會

會上

與會人員觀看了普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宣傳片;8位政協委員圍繞「健康醫療」主題,提出了協商意見建議,區政府分管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一一作出回應和答覆。

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保障城北居民醫療需求

近幾年,城北成為新的開發熱土,人口集聚較快。但由於新區行政區劃調整等原因,目前,城北區域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區政協婦聯界別委員 吳丹紅:

根據《普陀區北部片區控制性規劃》,城北區域未來居住人口將達到6萬人,新建東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迫在眉睫。

吳丹紅建議

要儘快在城北中心區域新建東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落實「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制度。

針對委員吳丹紅的建議

分管衛健工作的副區長李莉

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

現場做出回復

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東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規劃,擬選址位置位於C-19地塊,該地塊還將配套建設文化體育設施、社區服務設施等。

副區長李莉表示

區政府將繼續與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城管委會就資產劃歸涉及的經費做好對接工作,組織區衛健局、區財政局等部門做好項目啟動前期工作。

加快「網際網路+健康醫療」建設

實現醫療信息共享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區域衛生信息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建設日趨重要。

區政協教育界別委員 張伊:

普陀醫療信息化建設起步早,基礎較好,但仍存在資源不共享、信息碎片化等問題。醫療信息不共享,百姓看病東奔西跑。

張伊建議

要加快建設「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建立健全個人電子醫療健康檔案,打通醫療信息共享通道,實現醫療信息資料庫的互聯互通,共享數據紅利,讓患者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針對委員張伊的建議

區財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普陀計劃投入700餘萬元,建設區域一體化健康服務平台項目,其中今年計劃投入365萬元。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區衛健部門著力打好區域健康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基礎,同時加強健康管理、公共衛生信息整合聯動。下步,他們將加強資源整合,推進醫療資源信息化建設。

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

加大急救知識普及

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簡稱,它的配置和推廣是一個城市公共衛生進步的重要標誌。

區政協民進界別委員 丁彩兒:

目前,普陀AED配置數量明顯不足,且公眾對AED的知曉面窄、急救宣傳薄弱、培訓體系滯後,群眾普遍缺乏科學的急救知識。希望有關部門立足普陀實際,完善公共場所AED配置,有計劃地開展急救知識培訓。

針對委員丁彩兒的建議

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桃花、六橫、東極等景區公共場所已配置10餘台AED,按健康普陀工作目標,截至2030年底,全區至少需配置32台AED。從2020年起每年安排資金支持區紅十字會購置AED和相關急救知識培訓,分5年落實工作目標。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他們將進一步做好AED設備的配置規劃,計劃每年在本島公共場所設置3至4台,爭取5年內達到健康浙江考核指標要求,同時完善管理,推廣使用培訓,普及基本急救知識。

關注基層醫療機構

全力推進標準化建設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對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區政協科技界別委員 沈飛輪:

部分基層醫療單位,尤其是海島地區,房子老化開裂、功能布局不合理、醫務人員住宿條件簡陋,這些都是普陀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沈飛輪建議

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基層醫療機構適當的傾斜政策,加快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基層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環境,使他們更加安心工作。

對於委員沈飛輪提出的問題

區財政、區衛健部門給予回應

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區財政部門每年會安排資金用於基層衛生院房屋維修和設備更新等,對部分確需改造的基層衛生院根據「一事一議」和輕重緩急原則,綜合統籌資金予以支持。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區衛健局將嚴格按照有關文件要求,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並結合實際,做好規劃,加大周轉房(生活用房)建設,做好老舊職工宿舍改造,改善醫務人員居住環境。

增核事業編制

保障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運行

普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有123家,其中基層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家,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112家。但普陀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普遍存在人員缺乏、年齡結構老化、醫療服務質量不高等情況,影響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區政協經濟界別委員 胡剛: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缺乏,海島醫療衛生機構招聘困難,編外人員年齡老化、鄉村醫生退出後無人替補是制約普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三大問題。

胡剛建議

要增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事業編制,進一步吸引執業(助理)醫師和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

加強本土醫生的培養,進一步推進定向委培政策,增加基層全科醫生的定向委培人數,加大相關優惠政策傾斜力度;

出台「銀齡助康」政策,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到村衛生室服務。

針對委員胡剛的建議

區委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繼續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強化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使用的監督,嚴格控制區衛健系統及相關部門借用基層醫療機構人員。

區委編辦相關負責人建議

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元化管理模式,有效推進普陀衛生資源合理配置。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區衛健局將繼續加大人才招培力度,簡化緊缺醫療專業人才招聘程序,探索高校直招新模式,並進一步加強定向委培,制定出台相關政策,破解基層醫療機構招人難、留人難問題,緩解群眾看病難。

聚焦校園健康醫療

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

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是

學校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開展的好壞

將直接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目前,普陀公辦中小學共18所,其中600人以上13所,配備專職衛技人員的只有7所,並且這7所學校的衛技人員都是從普陀衛健系統借用的。1990年國家衛生部、教委聯合發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城市普通中小學、農村中心小學和普通中學設衛生室,按學生人數600:1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不足600人的可配備專職或者兼職保健教師。

區政協民盟界別委員 胡瑜:

學校專職衛技人員嚴重配備不足,希望在政府牽頭下、各職能部門共同配合下,普陀各校能按規定配備專業衛技人員,讓學生在校園裡有保障的健康成長。

胡瑜建議

由區委編辦出台學校專業衛技人員專項編制,逐年解決學校專業衛技人員不足問題,從而不斷提升中小學校衛生室配置率。

由區衛健局做好學校衛生室設置審批及人員的註冊工作,協助做好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醫療專業培訓工作。

由區教育局聯合區衛健局共同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專業衛技人員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從衛健系統借用的衛技人員的關係。

就委員胡瑜提出的問題

區委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會與衛健部門加強協調,對涉及的借調人員採取區教育系統編制內解決或回區衛健系統工作等方式予以解決,以進一步提升學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水平。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區衛健局將進一步做好學校衛生室設置審批及人員註冊工作,加強學校衛技人員的專業培訓,強化臨床操作技能,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加強慢病精細化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來,普陀一直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病」)防治工作作為一項民生實事項目,先後成功創建了省慢病防治示範區、國家健康促進示範區等,以標準化、規範化促進慢病健康管理,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區政協農工界別委員 孫毅鴻:

雖然普陀在慢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慢病系統性、精細化、個體化管理服務還有提升空間。

孫毅鴻表示

普陀在慢病健康管理方面的3個短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病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較為落後、上級醫院專科與基層健康管理間銜接不夠、健康管理信息系統不夠健全。

孫毅鴻建議

相關部門要以「醫共體」建設為契機,改進慢病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建立專業化的質量評價體系,健全慢病綜合防控信息共享機制。

針對委員孫毅鴻提出的建議

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進一步強化隊伍素質,多渠道、多途徑開展基層醫務人員崗位培訓;

做好慢病精細化管理工作,依託智慧慢病管理雲平台和智能居家監測設備,為選定對象提供更精細的服務;

持續開拓慢病綜合防控信息建設領域,實現區域信息共享,加強對慢病患者的疾病管控和及時干預。

深化區域「醫共體」建設

助推幸福普陀

自普陀被列為省「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區以來,各成員單位管理制度、服務理念、信息資源等日趨統一,區域醫療費用得到有效控制,試點建設成效初顯。

但隨著改革深入

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

「醫共體」牽頭醫院能力覆蓋有待加強,資源共享度有待提升;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診療水平有待提升;

財政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明確,基層醫療設備配備有待加強等。

吳友斌建議

加大基層醫療機構支持力度,藉助「網際網路+醫共體」服務體系,延伸遠程醫療服務,確保資源共享、服務貫通;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區級醫療人才由「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

制定出台優惠政策,吸引高水平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就業;

完善「醫共體」下的財政投入分配機制,加大醫療設備配置力度。

對委員吳友斌的建議

副區長李莉作了現場回復

副區長李莉表示

普陀自被列入省「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區以來,建立了以普陀醫院為牽頭單位,12家基層醫療機構為成員的區域「醫共體」,實現了人財物和管理機制體制的有機統一,健康一體化管理機制逐漸完善,基層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多層次的醫療服務格局初步形成。

下一步

政府部門將進一步加大招聘力度,做好人才委培工作,增強「源頭輸血」功能;

強化學習培訓,實施引才留才工作,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健全「第一院長」「選派院長」責任制,通過專家下沉分院坐班、上掛下派、名師帶徒、規範化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增強系統「活血」功能;

完善「醫共體」下的財政投入分配機制,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來源:普陀區融媒體中心

圖片來源:諸葛曉明

編輯:竺凌筱、蔡倖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