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北宋首輔宰相李沆去世。一個叫畢士安的大臣升任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副宰相),接替了李沆的工作。
畢士安本名畢士元,因為名字中的「元」與宋太宗的皇子「元佐、元侃」有重字,犯王諱,所以改為了「安」。
畢士安28歲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此後便是漫長的官場爬坡之路。從幕府書記員到地方團練使、觀察使推官,再到大理寺丞、權知開封府事(代理開封府尹,正職一般由親王掛名)。幾十年下來,從地方到中央履職經驗豐富,一步一個腳印登上高位。
畢士安出任參知政事後,宋真宗打算給他配個副手,於是就讓畢士安自己舉薦個人。畢士安回答道:「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駑朽,實不足以勝任。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宋真宗讓畢士安找一位副手,畢士安卻認為自己的才能最多也就是當個副手,寇準才應該來當宰相。
寇準是朝野上下公認的大才,早在宋太宗時期就出任過參知政事。然而他過於剛直,經常犯顏直諫。所以無論皇帝還是同僚,都對這個人頗為頭疼,他的仕途也因此浮沉不定。
聽到畢士安如此強烈推薦,宋真宗便說:「寇準才能是不錯,但聽說他好剛使氣,難以服眾。」皇帝話音未落,畢士安馬上答道:「寇準為人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正道而去姦邪,所以與小人勢不兩立,滿朝文武無人能及。今天下之民雖蒙聖恩得以休養生息,可西北党項跳樑小丑蠢蠢欲動,這正是起用寇準的最佳時機。」
在畢士安的一再推薦下,宋真宗終於決定讓畢士安和寇準同拜平章事(宰相)。不過畢士安兼監修國史,這是首相的特權。所以寇準還是相當於畢士安的副手。
寇準這邊剛剛上任,另一邊馬上就收到了針對他的舉報信。舉報人是一個叫申宗古的平民百姓,罪名很嚴重:與安王趙元傑勾結謀反。一個小老百姓能掌握到親王和宰相謀反的證據,這事怎麼看都讓人覺得不靠譜。可是宋真宗竟然決定受理此案,並命人徹查。
寇準雖為人剛正,可面對這種要抄滿門的大罪也是惶恐不安。而朝臣們更是對寇準避之不及,唯恐跟他多說一句話會牽連到自己。關鍵時刻,畢士安再次挺身而出為寇準辯白。
畢士安以宰相身份親審此案。他命人將申宗古打入大牢,嚴加審訊。這案子本來就充滿矛盾,破綻百出,所以申宗古很快就架不住審訊,將冤枉寇準的事情全部招了出來。作為一名資深老幹部,畢士安知道此類案件如果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勢必會拔出蘿蔔帶出泥,引發朝廷動盪。所以他在掌握了案情細節後不再繼續深挖,只是將這個喜歡被人當槍使的申宗古一刀砍掉,然後就此結案。如此一來,寇準洗清了冤屈,案件的幕後主使也因被人掌握了證據不再敢肆意妄為。
從此案的處理可以看出,畢士安不僅有識人之明,謙恭之態,而且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也能考慮全局,面面俱到。
景德二年(1005年11月14日),畢士安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宋真宗為表彰其對國家的貢獻,追贈太傅、中書令,諡號文簡。
參考文獻:《宋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_dvjngB9wjdwRpv9I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