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武義縣一座宋代古墓被盜掘,直到2012年公安機關將此案破獲,被盜的文物悉數追回。近日,武義縣博物館將其中最為珍貴的紙本文物對外公開展出。這些在地下埋藏了近八百年的官方文書重現在世人面前,它們是絕無僅有的國家級文物,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為現代人揭示宋代不為人知的歷史迷霧。
這座宋代古墓的主人是徐謂禮,他是南宋權臣徐邦憲之子,奸臣賈似道的姻親。徐謂禮墓中出土的宋代公文被稱作「徐謂禮文書」,是官員的「告身」也就是徐謂禮的官方檔案。這些檔案記錄了徐謂禮從地方到中央,宦海沉浮三十多年的人生經歷,為史學界提供了最為真實、寶貴的文獻材料。
為何這些文書如此珍貴呢?我們知道二十世紀初是西域考古大發現的時代,那時在莫高窟發現的敦煌遺書為學術界所重視,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敦煌遺書大多為手寫的文書,為研究從南北朝到宋代初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一手資料。尤其在書法方面,它就是一部書法斷代史,讓我們了解到書法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
徐謂禮文書
宋代書法流傳到現在的為數不少,但是那些基本都是私人文書,記錄的都是私人之間的交往和個人情感的表達,而且也都是信手寫來,顯得隨意和瀟洒。徐謂禮文書在地下埋藏了近八百年,經歷了地震、洪水,但卻神奇的躲過了重重劫難沒有受到侵害,完整、清晰的保留了宋代官方文件的原貌,這可以說是轟動學術界的一件大事。
徐謂禮文書
徐謂禮文書全部為手寫,而且一筆一划都工工整整,體現了官方文書的典雅和穩重,這就顯得更為珍貴,讓我們看到宋代官員是如何書寫公文的。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局部
中國古代的官方文書在唐代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它們的書寫內容是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亂寫。官方組織、培訓書法人員,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書寫,這樣就能夠保證公文的嚴肅性。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局部
正是有了統一、嚴格的要求,才會讓楷書在唐朝逐步完善,成為官方統一的書寫字體。唐朝的公文總體是顏體、柳體和歐體的風格,甚或兼而有之。唐代流傳下來的手寫公文典範當屬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這是由顏真卿親筆書寫的公文,它具有顏體特有雄渾、剛強的風格。唐代楷書的特點在於轉折的處理,有明顯的提按、使傳的痕跡。這種處理手法讓漢字更有修飾性,也更耐人尋味。
徐謂禮文書
在徐謂禮文書我們也能看到唐楷的這一特點,但是提按的力度已經明顯弱化,筆畫的「關節」並不像唐朝那樣稜角分明。這種變化說明宋人一改唐人的外露,轉向內斂和含蓄,整個字感覺寫的有些「氣弱」。
姜夔《跋王大令保姆帖》局部
宋代其他名家書法也能看出這個「氣弱」的特點。姜夔是南宋文人,書法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在他的《跋王大令保母帖》中,轉折處的變化已經微乎其微,行筆的路線也變得簡單。顏真卿的折筆,史稱「折釵股」寫的強而有力。姜夔在《續書譜》中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顯然他的理解是要處理得圓潤。
沈度小楷《敬齋箴冊》
明代以後,官方書法被稱作「館閣體」,風格端正且拘謹,力求橫平豎直,唐楷中轉折的變化和粗細的變化都已經蕩然無存。從唐代到明清,書法的這種變化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徐謂禮文書為我們提供了缺失的中間環節,更清晰地展現了這種變化的脈絡。在學習書法中,從歷代作品中看出演變的過程,就能夠理解書法的本身邏輯,進而提高創作的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_LEc3IBnkjnB-0z3I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