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為院士到底有多難?哪個地方走出的院士最多?為什麼那麼多大學、政府,熱衷於引進院士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阿呆爸 (微信號:adaibaba520)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這兩天,我看到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增選結果,瞬間就想起了葛優在《天下無賊》里的這句台詞。
其實,我一直好奇幾個問題,比如:
在中國,成為院士到底有多難?
哪個地方走出的院士最多?
為什麼那麼多大學、政府,熱衷於引進院士呢?
我做了一番小小的觀察,發現了一些有趣,意想不到的細節。
個人努力重要,運氣也不能差
如果你是科研工作者,有生之年,打拚到院士,其難度不比中千萬大彩容易多少。
首先,當然是要有過人的天賦,日復一日的努力。
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看一下簡歷,我就發現至少有6成的人,是畢業於985高校。
而且,年紀越輕者,高校的檔次、學歷層次則越高。
此後,你需要日復一日投入聰明才智。在重大科研領域,做出重大成果,獲得學術共同體的認可,或者產生重大的社會效益。
這些可不是在垃圾期刊上水幾篇論文就可以糊弄過去的。
在做科研這件事上,智商是硬槓槓。
其次,我還發現很有趣的一點事,一定要有一個好身體,熬得住!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從當選院士的年齡上看,大部分人都是在50歲以後才當選的。60歲以上也不在少數。能夠在四十多歲就當選的,鳳毛麟角。
今年當選的最年輕的院士、數學家孫斌勇,只不過42歲,論文十來篇,絕對的是異數。
兩年增選一次,有很多人實力到了,但運氣差一點,還要參選兩三次,甚至五六次才能當選上。
沒有好身體,好心態,絕對不行。
最後,你還得有個好單位。
每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是一件大事。
你科研做得好,在一個差單位,沒人幫你吆喝,也是枉然。而在一個好單位,往往就意味著後勤保障強,大家一起抬轎子。
我有不少朋友在高校工作。我就知道,很多高校、科研機構,為了衝擊院士,一般都會提早三五年,甚至於十來年,將資源傾注給本單位有希望的人。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在沖院士這件事上不是空話。
一旦殺到了正式增選環節,則往往會動員全校之力,在推選、評審、投票環節開展各種或明或暗的角力。
所以,曾經有一個老人家說得好啊: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江浙出院士,執天下牛耳
中國的院士評了二十多年,哪個地方走出的院士最多呢?
可以從縣、市、省三個層面來觀察。
從縣級層面看,江蘇宜興、浙江寧波鎮海是不折不扣的院士大戶。
江蘇宜興,素有「院士之鄉」美譽。雖然不過是無錫下面的一個縣級市,但至2017年底,已出院士30名!
而浙江寧波鎮海籍的兩院院士也在2017年年也達到了30位。
從地級市層面看,蘇州則穩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從公開資料統計,截至2018年,蘇州共從17所高中中走出了139名兩院院士、外籍院士。
從省級層面看,江蘇依然是執牛耳,與浙江、山東一起,占院士總數的三成。
其中江蘇最多,截至2018年,就高達273人,今年又新增9人!其次是浙江,第三是山東,湖南、安徽緊隨其後。
如果單看兩院中的科學院,則江蘇、浙江之外,還有上海出的院士也不少。
如果我們再放大一點視野,從整個中國的層面看,東部是壓倒性的優勢。
東部、中部、西部,院士的分布比例,大致是6:3:1,而且有超過8成的院士最終工作地都在東部的北京、上海等地。
中國經濟發展區域是極度不平衡的,東部是經濟中心,中部談崛起,西部在開發。
但可能很多人也沒想到,這種不平衡,不僅表現在經濟,在頂尖人才上也是如此刺眼。
教育,是最大的秘密
為何江浙一帶的宜興、鎮海、蘇州走出了那麼多院士?
答案,或者說秘密就在「教育」兩個字。
江浙人重視教育,不僅是在今天,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
一代代傳承下來,絕對不是一句虛話。
我查詢了一些地方志,發現在整個宋代,包括宜興在內的古常州地區就產生了800名進士。這數量,放在長三角地區名列第一,放在整個中國也是名列前茅。
而如果將進士的數量計算到清末,則更驚人。古常州地區一共走出了2890多名進士,其中狀元就16人。
比如,在當今常年位居中國百強區前列的常州武進區(以前是武進縣)一地就出了9名狀元、11名探花、1546名進士。
而現在常州籍的院士有多少呢?當地的方誌記載,截至2010年,常州籍的兩院院士也高達59名。
而宜興呢,也還有教授之鄉、校長之鄉之稱。
眾所周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強勁的地域。
大約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就轉到了江浙滬一帶。
到了明清時期, 「蘇常熟,天下足」名聞遐邇。
步入近現代,上海開埠之後,江浙滬發展之速,唯有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可以媲美了。
而尤其難得是,在這一歷史大變遷之中,江浙滬一帶,養成了極度崇文重教之風。
相形之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經濟崛起雖然很快,但在崇文重教的歷史上,積澱遠遠不如江浙滬,走出的院士也就少了許多。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年在滬寧線上往返。我就發現江蘇、浙江人,尤其是蘇南人,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和重視,已經到了令我五體投地的地步。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大家早已經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才的話,就像一台機器沒有了發動機,響不起來。
在我看來,江浙滬一帶已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經濟越發達,就越重視教育,教育辦得越好,人才這個發動機就越強勁,經濟的活力就更足。
不僅是榮譽,也是資源
中國的科研工作者超過9000萬,能成為院士的還不到兩千人。
兩院院士,代表了中國科學、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換一句話說,他們就是中國科技水平的天花板。他們的水平有多高,中國的水平就有多高。
其含金量之高,追逐之力,自然動人心魄。
所以一旦當選,與有榮焉的喜氣,可以廣泛到當選者的家鄉、中小學、師生子弟朋友圈。
我就看到今年安徽樅陽縣,有兩位老鄉曹建國、姚富強當選了院士。當天,樅陽縣委縣政府就給他們發了紅彤彤的賀信。
還看到河南省的省級黨報《河南日報》也發表「喜報」,祝賀4名河南籍科學家當選院士。武漢大學也在該校新聞網頭條報道了六名校友當選院士的新聞,並一一列出了簡歷。
雖然院士是一個榮譽頭銜,但一旦加冕,意味著自己半生的科研心血,獲得了來自國家層面的最高的認可。
可能對一個集體、一個單位來說,榮譽還是次要的,與院士兩個字而來的資源、影響力之大,超出許多人的想像。
現在各地為了爭人才,給院士動輒上百萬的安家費、上千萬甚至於上億的科研啟動資金,並不鮮見。
得一院士,而學科興,失一人,而專業衰,也不是假的。
對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最好的路
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這是清朝人姚文田的一副對聯,我是深信不疑的。
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沒有幾個國家、民族的普通人能夠像中國人這樣重視教育了。
看了中國的院士出產地,大多來自江浙滬這一情況之後,也給了我一個強烈的啟發:
為什麼有那麼多家長,寧願在江浙滬、在北上廣送外賣,租地下室,也不回山溝溝里的小洋樓呢?
這裡面固然有經濟的因素,但更潛在的,恐怕也許是他們自己都還不太清楚的動機就是,在這裡,子女受到的教育、成材的機會遠比在老家大的多。
畢竟,對於普通人來說,讀書,高考,上大學,也是成本最低,成材率最高的一條逆襲之路。
來源:公眾號:阿呆爸(adaibaba52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SXGvG4BMH2_cNUg0f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