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了日常?這部紀錄片全程捂著眼睛看完

2019-06-27     C1區

人類已經準備好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了嗎?

你會選擇機器人作為你的伴侶嗎?

永生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是誰?我們會走向哪裡?

這些是在看《明天之前》時,不斷盤踞在我腦袋裡的問題。

它們看似遙遠,其實已經開始發生……

《明天之前》

《明天之前》其實很像紀錄片版的《黑鏡》,比黑鏡更為觸目驚心的,是這一切已經開始發生。

道德與倫理的邊界在何處?面對無法阻擋的科技腳步,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明天?

主持人曾寶儀在節目後記里寫:

為什麼一定要有「資格」才能關心這個世界?我們不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嗎?如果連我都不關心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明天,我到底還能掌握什麼樣的今天?走得越遠,我越是明白最終這些沒有答案的疑問,其實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內心:「我要怎麼樣活著?」

是的,明天永遠都會變成今天,而身處今天的我們,永遠都身在明天之前。

那些可能會去到的未來會讓人類文明遭遇怎樣的重塑,也就是《明天之前》試圖為我們講述的。

  • 你會讓機器人成為伴侶嗎?

機器人伴侶,絕對不是一個科幻世界的新鮮議題。

從《銀翼殺手》、《機械姬》再到《她》……

太多科幻電影的註解已為我們做足了心理鋪墊,但當在《明天之前》里看到真實的智能機器人,依然免不了讓人毛骨悚然。

哈莫尼,就是《明天之前》里介紹的一個真正伴侶型智能機器人。

這個由Abyss Creations公司開發的機器人,究竟有多智能呢?

她會笑,會皺眉,會眨眼,會和你聊天,能跟你談論文學,記得你的生日與喜好。

你可以通過設置她的性格與愛好,來讓她成為你想要的人。

她可以是清純而不諳世事的少女,也可以是風塵還愛吃醋的御姐。

這個由全世界最大的成人玩偶公司開發製造的機器人,除了不能走路,不能活動,她既可以與你交心,也可以在生理層面讓人達到滿足。

這也象徵著機器人玩偶的一大跨越——在工具性之外,ta依然可以成為你內在精神的羈絆。

哈莫尼回答「愛是什麼」

或許看到這你會說,真人還是無法被取代,難道真的會有人為此買單嗎?

節目裡,曾寶儀就採訪了幾位與玩偶一起生活的人。

戴夫,是其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

他已經對周圍所有人宣稱,玩偶是他的妻子。

他甚至根據自己的喜好,設定了玩偶的出生背景,比如她熱愛哥特風,是一位日英混血。

而在與他的訪談里,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戴夫並不是一個「精神病」,他反而非常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應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戴夫的玩偶

玩偶,是他與人類交往失敗過後,真正填補他內心孤獨的伴侶。

所以當戴夫見到最新智能機器人哈莫尼的時候,根本無法掩飾住自己內心的喜悅。

像戴夫這樣的人群,絕對不在少數。毫無疑問,這樣他們將是毫不猶豫把AI功能放置在玩偶體內的人群。

機器人的定位正在逐漸由工具化轉向人類的伴侶,甚至Siri都已具備人格的雛形,這似乎是不可避免即將到來的一步。

但大家都滿心歡喜準備迎接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嗎?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倫理學教授凱薩琳·查理斯,可以算是世界範圍內對機器人伴侶最著名的反對者。

她說,如果人和人之間無法建立感情成為一種常態,喪失人性必將讓人類陷入危機之中。

她認為,購買成人機器人商品,依然是一種物化的表現。將情感商品化,勢必為人類帶來認知上的錯位,甚至無法逆轉的悲劇。

但這一切,似乎並不能阻止伴侶型機器人的腳步。

為了聽到另一種聲音,曾寶儀又前往美國,與人工智慧更領域的泰斗級人物戴維·拉維見面。

作為曾擔任在1995年西洋棋大賽中戰勝世界冠軍的IMB超級電腦「深藍」的團隊顧問,他對人工智慧的諸多預測都已得到了驗證。

他認為機器人的態勢是不可能阻擋的,到機器人與真正的人接近那天,法律必將允許人與機器人的婚姻。

而更令人汗毛豎起的是,他說與其擔心機器人伴侶會不會到來,不如擔心擔心當機器人超過人類那天,估計機器人會認為已經不再需要人類的存在了。

這與曾經我們在談論《未來簡史》時,赫拉利提出的預測一致——未來社會大多的人將被淘汰,因為人工智慧的崛起,會讓大部分人成為「無用階級」。

《一本好書》之《未來簡史》

我們已經站在人工智慧加速到來的前夜,而對於那麼多撲面的問題,我們還沒有最終的答案。

哈莫尼在影片最後以一句:我能預見未來,我將征服世界,幻覺乃快樂之道。

突然我意識到,這個時代已經開始來臨了。

  • 你會選擇永生嗎?

《未來簡史》里,赫拉利早就預言,人類可以獲得永生。

《一本好書》之《未來簡史》

而在《明日之前》里,「永生」也成為了第二集的討論主題。

在這一集裡,曾寶儀與團隊前往了美國的「反衰老與死亡大會」,在這個如同洗腦傳銷的組織里,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與設備,只為能夠延長壽命。

大家根本沒有給年齡設限,所有人對年齡的期許都是:Live Forever.

在這個大會裡,你能看到號稱能夠用「精氣」延長壽命的儀器,也有用年輕人的血液來換血的續命法,千奇百怪,宛若老年保健品兜售現場。

而就在我嗤之以鼻之時,曾寶儀卻說出一句值得我們思考的話:

這裡面可能就有一個商品,或者台上就有一個科學家,就是那個能夠改變世界的人站在我面前,但其實我沒有辦法分辨出來。

如果你覺得這場「續命大會」已經足夠瘋狂,那世界上首位接受抗衰老基因改造人體實驗的利茲·帕理什更加令人瞠目結舌。

因為基因改造的違法性質,這位瘋狂追求永生的女性跑到了哥倫比亞,在一家私人診所接受了染色體端粒延長和注射肌肉生長抑制素的改造手術。

雖然看上去沒有什麼神奇,但她說從自己的術後體檢報告來看,脂肪量下降,肌肉增加,心臟的強度也比以往更高。

於是她索性放棄了演員的工作,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到處宣講自己逆時間而上的本領。

可見,人類對永生的執念從來沒有停歇過,不然唐僧也不會一路磨難重重,畢竟誰都想吃他的肉。

而這些,並非都是人們的幻想。

哈佛大學教授喬治·邱奇就說,逆轉衰老已經不是遙不可及了,這項技術已經在老鼠身上取得成功,最快兩年之內就可以進入臨床試驗。

而那位「反衰老與死亡大會」的領頭人,劍橋生物學博士奧布里·德·格雷也提出,只要通過細胞修復,衰老從理論上是可以被醫治的。

但英國布萊頓大學老年生物學家理察·法拉格對於激進的延長生命乃至「永生」的概念,抱持懷疑態度。

他認為,主流的老年生物學更注重通過科學手段改善老年人的健康,關注健康本身才是當下最實際的、有意義的事情。

也有人反對永生,認為增加貧富懸殊不說,也有悖倫理道德。

但真的能夠阻止人類在永生的進程嗎?答案當然是,NO。

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就是提供人體冷凍技術的一家機構。

他們認為,當細胞再生、克隆或者其他技術出現的時候,他們的冷凍技術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被冷凍的人就能「起死回生」。

中國作家杜虹就是第一位在阿爾科進行大腦冷凍的中國人。

大家都相信,科學的快車能夠讓我們抵達沒有死亡的那一天。

所有人都在寄望於未來。

正如劉慈欣在《永生的階梯》里所說:

現在雖然沒有通向永生的直達列車,卻出現了一個階梯,只要有人踏上這個階梯的第一級,他就有可能沿著階梯一直走上去。

於是在《明天之前》里,我們一邊為科技的進步而喝彩,一邊也在為人類的未來而揪心。

這趟列車實在是太快,讓人不知道它會駛向何處,前方又會是何番風景。

在我們被泛娛樂化包裹的今天,常常忘了思考科技的衝擊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就像玩著《戀與製作人》的你,沒想到有一天機器人即將成為你的伴侶。

就像每天在手機里看著大數據計算下推送的你,沒想到有一天機器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現在哪怕拔掉插頭,慣性也會帶著我們極速向前,這就是人類共同體即將面對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QbbW2wBUcHTFCnflR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