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記憶】蔣為民:被老公第一次拉手就是在學校禮堂里看《我的左腳》。

2020-06-13   藤井樹觀影團

原標題:【電影院記憶】蔣為民:被老公第一次拉手就是在學校禮堂里看《我的左腳》。

【寫在前面】

2020年的春天,太特別了。等啊等,電影院依然沒有復工的消息。

在影院尚未復業之際,我們特別策劃了系列訪談:我的電影院記憶。

今天是這個系列訪談的第三十二期,我們邀請了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蔣為民,一起去聽聽,院長中學時代搬著凳子去操場上看露天電影的記憶。

蔣為民: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

藤井樹觀影團獨家對話蔣為民

Q:藤井樹觀影團 A:蔣為民

Q:你最近一次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和誰一起?看了什麼電影?

A:今年1月23日,新冠疫情蔓延的嚴峻程度已經全面呈現,所有聚集性的場所開始逐步關閉了。當天中午,《姜子牙》率先宣布春節檔撤檔,一小時後7部新片竟然全體撤檔……史無前例的悲壯感!

這一天是個冷雨紛紛的日子,想到即將冷清的電影院,我決定帶著兒子和乾女兒一起去看一場電影,結果,影院已經冷清如許了,諾大的大堂里有5個工作人員,我特意去買了兩瓶水。

1月23日下午上海吳中路巨影國際影城大堂

那天看的是日本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情節基調和現實基調如此吻合的一部片子。一如日本紀錄片的細膩,片子拍得平實,但是這位《末代皇帝》《荒野獵人》的配樂大師罹患癌症而不頹喪、不放棄的從容,那份對藝術、對聲音的專注和痴迷,卻是讓我深深地受到了鼓舞。

《坂本龍一:終曲》劇照

Q:你最近一次在電影院哭/大笑的經歷?

A:最近一次在影院的流淚應該是今年初在上海影城看的4K修復版《美麗人生》,義大利喜劇大師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二戰題材。我買了三張100元的票,請我的老閨蜜們一起看的,大家都紅著眼睛走出放映廳。

挺黑色幽默的喜劇片。最偉大的喜劇就是這樣,笑著笑著,就想流淚了。

Q:你是否有過排隊買電影票的經歷?請詳細講述~

A:應該問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排隊買票的,哈哈哈哈——我這個年紀的大半生都是排隊買電影票的呀!從十幾歲開始到四十多歲,都是排隊買票的。突然發現,想不起來當初排隊的場景了。太正常的事情是記不住的。

Q:你對禮堂式電影院(影院改建為多廳之前的樣式)還有印象嗎?是怎樣的記憶?

A:當然有啊!我讀高中時,參加上海市中學生影評培訓班,在上海市少年宮的禮堂里看了不少電影,禮堂不記得了,有一部片子名字印象深刻:《山本五十六》

我讀大學時,學校里的東部禮堂經常放電影。很大一個禮堂,能坐上千人,還有樓上,瀰漫著一種樸素的莊嚴感。正規用途是學校的藝術系學生表演用的,也在那裡搞各種演出和活動,我也在台上表演過小品,以及參加辯論賽。

Q: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電影院是哪一家?為什麼給你留下了這樣深刻的記憶?

A:我覺得電影院對我來說都一樣,不一樣的是和誰一起去看電影、為什麼會去、以及看什麼電影。雖然最近十年的電影院有極為豪華、美觀和舒適的,甚至還有香氛,但是,我喜歡的電影院基本上是跟生活方式有關,乃至拔高到人生記憶點的高度。

有幾家電影院是真的難以忘記的,比如黃浦區的新光電影院,真是殿堂級的記憶。我在大學階段就是學校的影評骨幹,常有機會去新光看內部電影,基本上都是藝術片,師從吳貽弓導演讀碩士的時候,大部分電影是在那裡看的。

還有一個不能忘記的電影院——2005年,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AMC影院,票價10.75美金。我第一次知道電影院可以有10個廳(大約是)。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在那家電影院獨自看了16部電影,差不多也算是在練聽力。

美國人看電影的時候情緒十分放鬆,笑起來旁若無人,聲震寰宇,而且還有帶著毛線去打毛衣的。

Q:你看過露天電影嗎?對露天電影院是怎樣的記憶?

A:看過啊!小時候,大約是「四人幫」粉碎後有一段時間,1977-1978年之間,我家附近的中學操場上有時候晚上會放大銀幕電影,不要錢,就是需要早點搬個凳子去看。

去看的人很多啊,都是附近居民,年輕人居多,男生居多,像我這種小學生並不多。人矮,有時候需要站著才能看清楚。

看過的電影我竟然還有點記憶,有一個是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有一個是湘劇《園丁之歌》,還有一個是李秀明主演的當代題材。

奇怪的是,我對一個細節記得特別清晰,就是電影里有一個小資背景的男生端著一杯純正橙色的橘子汁,當時覺得特別驚艷:怎麼會有這麼好看的橘子汁啊?!味道一定很濃。

Q:你對看早場/午夜場電影的記憶?

A:早場的電影多半是電影節的時候,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年去看上海國際電影節《摯愛梵谷·星空之謎》,早上8:30,梵谷是我鍾愛的畫家,毫不猶豫地去了。

平生看過三次通宵場,都是年輕時荷爾蒙作用的結果。大學畢業的那個階段流行看通宵電影,一般是連看四場電影,那會兒座椅都是硬的,坐一宿很累的。

一次是一幫要好的女同學去電影院守夜,還有兩次應該都是和男生一起看的。啥也沒發生,白看。但是,那個時候真是身強力壯,一個通宵場啥也沒吃,硬挺。

印象特深的是有一次從影院出來,天亮了,又餓又渴,但是沿街的商店都沒開,連瓶水都買不到,結果跑到附近同學家討水喝,她和我上下鋪,我也沒見外。

三十年後,這事兒還被同學拿來取笑,「早上6點多哦,帶著個帥哥到阿拉屋裡廂討一杯白開水伊講!」

Q:你留意過在電影院裡和你一起看電影的人嗎?給你印象最深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A:好像當時會左顧右盼看一眼,但是通常不會記住。我記憶中最驚喜的一次是在美國訪學時參加的一個國際紀錄片影展「Full Frame」,有一場片子放的是馬丁·斯科西斯早期紀錄片,居然得知他本人也在場,放映結束後還跟大家交流了對紀錄片的認識和創作的理念。

Q:有沒有過一個人「包場」看電影(整個影廳只有你一個人)的經歷?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

A:不記得了,也許有那麼一次。但是只有兩三個人的情況還是有的。前年在和平電影院的IMAX廳看了一場《影》,可能是因為白天場,並且是上映了很久。

我很迷戀這種在空空蕩蕩的、黑魆魆的影院裡,獨自觀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一個人進入白日夢的最佳場景,孤獨,空曠,但有一束光。

Q:讓你和周圍大部分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電影橋段是?請描述當時你和周圍觀眾的狀態。

A:和周圍人一起哭的橋段太多了,比較近期的是看《芳華》。我和女友相約去觀影,從苗苗給爸爸寫信開始,記不清幾次,怎麼也有個7-8次,我反正是哭成狗了,我朋友估計和我差不多。

另一側陌生的女生,節奏也差不多。到後來發現紙巾都濕透了,不得已,跑去洗手間又帶了幾張紙回來。

Q:請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電影院觀影經歷。

A:有太多印象深刻的觀影經歷,比如人生第一次看的電影是《閃閃的紅星》;還有,看了15分鐘《長城》就憤怒地離場;有一次是鬱鬱寡歡中獨自去看周冬雨的銀幕處女作《山楂樹之戀》,以淚洗面的時候分不清是為故事還是自己。

還有一次是陪著我那快臨產的姐姐去看《最後的貴族》,提心弔膽,擔心她情緒激動導致臨盆,於是專門挑了產院附近的電影院。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杜克大學訪學的時候,和兩個留學生小友去看電影。學生票價只有2美元,我因為顯年輕,又拿了一張校園ID卡,老美售票員毫不猶豫相信了我,心下竊喜。這也是我第一次看無字幕版的英文原版電影,《百萬寶貝》(Millionaire Baby,2004),當時的英文很爛,台詞基本上聽不懂,本來以為會是一場噩夢——結果我居然還看哭了。

這一次特別的觀影經歷讓我深深理解了電影的真諦,是故事、是人物、是畫面、是表演、是台詞、是聲音、是情緒、是氛圍、甚至是體感,造就了一部電影。即便缺失了對語言的精準理解,觀眾還是可以沉浸於這場白日夢。

Q:電影院觀影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有沒有哪個人生的重要時刻是在電影院發生的?

A:意味著很多,有時候是我的圖書館,有時候是我的港灣,有時候是我的庇護所,有時候是我的社交場,其意義和咖啡館並列。

比如被我老公第一次拉手就是在學校的禮堂里看《我的左腳》,我記得正在全神貫注地看我的男神丹尼爾·戴·劉易斯,突然意識到我的右手被悄悄握住了,想了想,沒有抽走。

這是1990年的故事,我猜他早已經不記得了。

Q:你目前最期待在電影院裡看到什麼電影?最希望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A:什麼電影都可以。但我更期待看《蕎麥瘋長》,畢竟那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溫影的校友——藤井樹第一次當製片人的電影,真是歷經艱辛和磨難的處女作,我們一群人相約要包場支持她!

【寫在最後】

你學生時代看過通宵電影嗎?是哪部電影讓你決定為它通宵?文末留言區,說說你的經歷~

本系列訪談系上海市長寧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

上海市長寧區主要電影院地圖索引

天山電影院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888號

上海虹橋臨空國際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金鐘路968號7號樓B1

上海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160號番禺路口

上海龍之夢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長寧路1018號

上影繽谷廣場國際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345號繽谷廣場東座5樓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今日話題

你學生時代看過的通宵電影是哪些?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