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上的這座古墓,證明《盜墓筆記》中的萬奴王並非完全虛構

2020-08-18     煮酒君

原標題:長白山上的這座古墓,證明《盜墓筆記》中的萬奴王並非完全虛構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歷史上,東北往往覆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位置偏遠,氣候寒冷,使它成了無數中原人心中的一片"禁地"。而這種畏懼,在東北一帶一次又次地出現一些神秘又強大的君主時,達到了一個巔峰。

金朝末年,也就是南宋中後期,東北一代又崛起了一位強大的君主。這位君主在當代小說家南派三叔的筆下,是"雲頂山宮"的墓主人,長眠於"九龍抬屍棺"。而他名字中的二字,亦被作者化用為小說人物的名字——"萬奴王"。

萬奴稱王

"萬奴",即蒲鮮萬奴,亦稱完顏萬奴、夫合訥、富鮮萬奴、布希萬奴、禿珠大石、萬家奴、也奴、蕭萬奴、萬肅奴等。蒲鮮萬奴祖籍遼寧,是女真人。因而"夫合"、"富鮮"等應是"蒲鮮"在東北一帶的別稱。"完顏"則極有可能是他從金朝獲得的賜姓,因為在稱王前他曾是金朝大將,任遼東宣撫使。

南宋開禧二年(即金泰和六年,1206),權臣韓侂胄發動北伐,蒲鮮萬奴作為金國副都統與完顏賽不一同迎敵。在這場戰爭中,他先是在溱水參與了對宋軍中路部隊的圍攻,後又在今河南正陽至固始縣一帶斬殺宋兵兩萬餘人,繳獲戰馬雜畜千餘頭……

蒲鮮萬奴的軍事能力就這麼逐漸得到了金朝的肯定。在蒙古對金朝的進攻越來越猛烈的情況下,他被委以重任從南方對抗南宋的戰線調動到了北方,直面蒙古大軍。

可儘管蒲鮮萬奴有能力,此時的金國卻沒有那個抗擊蒙古的實力。金大安三年(1211),金國在成吉思汗手下大敗,蒲鮮萬奴被問責。金至寧遠年(1213),金軍在討伐叛投蒙古的契丹人時再度敗在蒙古手中。不過這次金國也知問題不在蒲鮮萬奴身上,所以反倒將他升遷。年底前後,蒲鮮萬奴就做了遼東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遼東宣撫使。

此後三年間,蒲鮮萬奴都在遼東抵禦契丹與蒙古。但與金廷,他一方面與繼位的金宣宗意見不合,一面因怒殺大將完顏鐵哥而被人詬病,因而關係並不和諧。在金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逃往河南開封后,蒲鮮萬奴就被趁機南下的蒙古軍徹底切斷了與金廷的聯繫。

在金廷無心復國,蒙古虎視眈眈的困境中,蒲鮮萬奴對金廷的態度逐漸轉變。金廷要怎樣,隨他們去吧。他只要護住祖先們在東北的故土就好。於是金貞祐三年(1215),蒲鮮萬奴舉旗兵變。這年十月,他在東京(今遼寧遼陽)自稱天王,建立大真政權,後改稱"東夏",建元天泰。

不再為王

在自立為王后,蒲鮮萬奴先是審視奪度地投靠了強大的蒙古。這一時段兩個政權的親密程度,到了蒲鮮萬奴遣子入質,成吉思汗命耶律阿海之子捏兒哥前往東夏監國的地步。

可蒲鮮萬奴既然有背叛金朝的心思,就不會願意真做個唯命是從的蒙古爪牙。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前後,蒲鮮萬奴與蒙古撕破臉。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他又向蒙古投降並遣使向當時遠在西域的成吉思汗進貢。蒙古太祖十九年(1224),蒲鮮萬奴又聯合高麗反抗蒙古……

在東夏的反覆叛降下,被惹惱的蒙古終於在太宗窩闊台五年(1233)出兵東夏。無異於是雞蛋碰石頭的蒲鮮萬奴,就這麼失了亡國,做了亡魂。

金代女真的餘輝

東夏國的歷史,滿打滿算也不到二十年。蒲鮮萬奴背叛金國,又多次叛降蒙古,亦讓他成為許多人眼中應當被唾棄的野心家。但客觀而言,東夏這個國家也是金代女真族的一抹餘輝。

東夏的建立,是在金廷南逃,復國無望的基礎上的。蒲鮮萬奴建國的出發點,至少是名義上的出發點,則是守住東北這片女真族的故土。因而在蒲鮮萬奴的煽動下,金代女真人在一定程度上曾被喚醒過民族意識。十幾年間,東夏將士在東北的東征西討,亦展現出女真族強悍的民族氣質。

因而蒲鮮萬奴的種種舉動雖令人不齒,但他在抗擊蒙古占領東北的過程中的確發揮了作用,東夏也確實曾是金代女真復興的一個希望。

人們把蒲鮮萬奴稱作"遼東怪傑",南派三叔以他為原型創造一個令人畏懼的"萬奴王"的角色,大抵也是因為他既有過也有功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PK4AXQBeElxlkkauN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