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紅包請來北京專家!醫生停職卻人人喊冤,又一社會現實曝光

2019-09-22     排頭觀察

近日,山西省洪洞縣手術室,一沓厚厚的紅包引發熱議,院方代表收取了1萬元專家費,用於感謝從北京專程而來的外院專家,事前,紅包操作也徵得了家屬同意。

然而,一件看似不能公開的合情做法,卻因為"醫生"、"紅包"、"家屬"等關鍵詞的串聯,瞬間變味,目前,幫收錢轉交的醫生已停職,而業內人士介紹類似情況普遍,但律師卻稱違規。於是,一個人情合理卻法度干預的矛盾操作誕生了,到底是誰錯了?醫生、專家還是患者?

或許都不是,在我國醫療水平、分配還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小地方的患者從大城市請來專家動刀手術,已經是能夠想到的最便捷、高效的操作,但這樣勞神費力的人情買賣,多少會與金錢掛鉤,於是,紅包出現了。你可以有無數種解讀:辛苦費、車馬費、人情費、專家費,但一切落實在"私下送紅包"的負向輿論中,又會激起有些人的敏感神經。

也難怪,這次本該是站隊患者的"紅包事件",卻一反常態地為醫生喊冤,不少網友對偷拍這段視頻的人嗤之以鼻,認為長此以往的曝光做法,反而會阻斷大醫院專家去到基層醫院"飛刀"的資源調度,最終害到的,依然還是病人群體自身。

其實,這樣的矛盾現象正是當前醫療資源不平衡下的產物。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基層醫院在設施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但人才素質還遠遠落後於國內三甲醫院。比如這一次被爆事件當中,山西洪洞縣人民醫院僅為二甲醫院,患者因為患腦梗疾病需要進行支架手術,但由於醫院醫療人才的上限不夠,所以不得不需要"請外援"——北京天壇醫院的專家。

雖然現在網絡診斷技術被不斷推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區醫療人才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但是卻仍是治標不治本。顧名思義,網絡診斷只能進行"診斷",而在實際操作方面完全沒有可行性。而很多疾病由於具有突發性,需要及時救治,網絡診斷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並且如果依靠轉院到上級醫院,又會出現諸多問題,比如是否有床位的問題,家屬不便照料的問題或者途中耽誤時間超過治療時間的問題等等,因而不少病人都會選擇請"專家"到本地來進行手術。

有需求就會有供應,而有供應就產生很多問題,校園貸就是類似的一個例子。不可否認,請專家"飛刀"的過程中,也滋生了許多黑色產業鏈,基層醫院吃回扣,專家是假專家等,讓正常的醫療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於這些不法行為,我們的態度肯定是堅決的。但就事論事,有些醫療過程中的人情做法,還是看當事人的態度,協調一致也無傷大雅。

因而,對於灰色領域的把控,還是要從源頭入手,既然要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還任重而道遠,那麼就應該規範專家到基層醫院進行診療的包括薪酬、監督等一系列問題在內的機制。既然無法抹殺需求,那麼就只有針對需求出台規範合理的政策,讓其不被"黑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PDeWG0BJleJMoPMIp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