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位寶媽親測:孩子入園不哭鬧少生病,這樣做最有效

2019-06-18     喵姐早教說

又到入園季,很多媽媽開始發愁孩子的入園問題。

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桌椅,陌生的老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久都看不見爸爸媽媽,這是每個孩子入園時都需要面對的「成長挑戰」,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次「蛻變」。

可是這次「蛻變」,你跟寶寶準備好了嗎?

我們所說的準備,其實是兩種意義上的準備,一種是能力上的準備,一種是心理上的準備。

能力上的準備:就是選擇好適合寶寶的幼兒園,培養好寶寶生活自理能力及聽說能力,比如寶寶能夠自己喝水吃飯,獨立大小便,穿脫衣服,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心理上的準備:是指媽媽和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分離焦慮,以及父母是否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不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到時候就習慣了」,真的能習慣嗎?

上海市浦東新區婦幼保健所曾經針對入園1517名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收集相關信息,統計結果顯示:

對孩子而言,即便是去過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媽媽分開,分離焦慮總是難以避免。

分離焦慮必須經由分離才能解決,但如何對待孩子因為分離產生的情緒十分重要。

幼兒長時期的恐懼不安、沉默憂慮會嚴重影響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阻礙良好性格的形成。因為幫助孩子簡短適應期,讓孩子較快地穩定情緒,愉快地上幼兒園時非常重要的。

而明顯高需求的寶寶的入園適應期普遍會更長。

寶寶有「適應期」,家長也有「適應期」

寶寶要上幼兒園了,媽媽的心也揪起來了:總擔心寶寶的心理承受不了。恰恰被媽媽們忽略的,卻是她們自己的心理:媽媽們同樣也要面臨著入園的分離焦慮 。

總擔心老師照顧不周,擔心孩子沒人管,自己心太軟——怕影響孩子情緒,怕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適應。

家長的「適應期」一旦過長,就會在家中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不加以區分,就使孩子的不良情緒受到助長,反而使孩子適應得更慢。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第二季中飽受詬病的媽媽馬雅舒嗎?這個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媽媽在送女兒米雅去幼兒園時做了一個很典型的反面案例。

當女兒米雅到了不得不上幼兒園的年紀,馬雅舒夫妻倆才意識到了問題:孩子被溺愛壞了,根本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為了安撫女兒米雅的不安情緒,馬雅舒夫妻倆請育兒專家和幼兒園的老師給米雅做了一個入園測試,當測試開始後,房間裡只剩下了老師和米雅,米雅顯得非常的害怕,繼而大聲哭鬧起來要出去找媽媽,馬雅舒不顧勸阻沖了進去,測試失敗。

之後米雅爆發了一系列不適應幼兒園的問題,老師很明確地告訴馬雅舒夫婦:你們有兩周的時間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和吃飯,如果到時間她還不會,可能就要被退學。

那麼馬雅舒在女兒入園這一問題上,究竟都犯了哪些錯?

1

送孩子上幼兒園,孩子哭,她哭得比孩子還傷心。

2

跟孩子分離時,她的焦慮和不舍全都擺在臉上,比孩子還嚴重。

3

沒有給孩子做好入園準備,沒有安撫孩子的分離焦慮。

4

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導致孩子在幼兒園不會上廁所尿了褲子,不會吃飯需要老師喂,自己從來沒有穿過衣服。不反省自己事事包辦,而心疼孩子的無助。

5

當爸爸想要訓練孩子獨立時,她強勢反對。而自己很容易對孩子妥協,無法貫徹自己的態度。

入園過程一定這麼艱難嗎?當然不是

讓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平緩度過入園的分離焦慮期,說到底,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好充分的「入園準備」,其中就包括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

只有前期的入園準備做的好,孩子的自主能力強,相應入園的問題就會減少。孩子可以自己吃飯,如廁,穿脫衣服,午睡,能夠聽懂老師的指令,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能夠坦然面對跟家人的分離,自然就會很快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做好充分的入園適應訓練是非常有效且必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OFJB2wBmyVoG_1ZWo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