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二戰前所建造的諸多防線里,投資最大,防區最廣的要塞防線,那一定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作為一個橫貫法國東部,主體數百公里長的防線。馬奇諾防線無論在任何角度上,都是當時世界之最的防線。然而這道防線在戰爭中,卻輕易的被德國繞開,完全沒能發揮作用。後世人常說馬奇諾防線是一個毫無價值的產物,那它是否真的毫無價值呢?
一、馬奇諾防線的建造
馬奇諾防線的建造,最初是由約瑟夫·霞飛元帥所提議的。這位木訥寡言的「遲鈍元帥」認為修建這樣一道防線,將有助於法國在和平時期抵禦德國未來可能的進攻。但是在當時他遭到了保羅·雷諾和和夏爾·戴高樂的反對,因為這兩者代表著當時法國少壯派軍官所推崇的機械化作戰理論。他們認為與其花費無數的經費去建造防線,不如多開發坦克、裝甲車和飛機,並進行大規模生產。作為進攻學派的代表,戴高樂主張利用機械化部隊和空中力量,實施機動進攻或是機動防禦,以達成對敵軍的優勢。
從後世角度來看,雷諾和戴高樂的建議是對的。然而基於1922年的實際情況和一戰的經驗,霞飛的說法並沒有錯。因為當時法國的國內經濟狀況很低迷,不足以進行進攻學派所倡導的,對德國實施整體進攻,全面占領德國以解除德國的威脅。如果強行這樣做,很可能導致法國國內的崩潰,這個結果顯然是不能承受的。考慮法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進攻學派註定了不會得到支持。
而且在政治上,法國的處境也並不好。依據戰後協約國與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德國所要背負的債務十分龐大。由於部分賠款是以工業原材料的形式進行抵償,德國工廠由此也不能運作,整體經濟也受此所累,償還賠款的能力也進一步受到了影響。
到1922年末,德國未能及時還款的情況變得越來越頻繁。1922年12月,隨著德國未能兌現當時所應賠付的木材,賠款委員會宣布德國違約。法國特別惱火的原因在於之前已讓德國對自己還款能力的評估基礎作出下調,但德國仍無法兌現。法國總理雷蒙·普恩加萊表示,如果德國仍不賠款,法國就將認為德國違背了條約,法軍必然將占領德國的魯爾。
但普恩加萊得到的回應,並不是德國繼續賠款。而是在1923年1月,德國停止進行賠償,理由是德國經濟衰敗,無力賠款。憤怒的普恩加萊因此直接派出法軍,通過占領魯爾地區來回應德國違約的舉動。在魯爾地區的戰鬥持續至9月,由於德國沒有主動抵抗法軍,使得法國在戰鬥結束後受到了以英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的譴責。
次年,多國在倫敦舉行了一次會議,此次會議中,英國開始支持德國,迫使法國總理赫不得不放棄部分法國依靠凡爾賽條約所得到的利益。這就代表著,法國對德國的軍事行為,不可能獲得英國的支持了。而考慮早在1871年法國就開始認為依靠自身的軍隊無法匹敵德國,法國的決策層相信他們需要英國的協助才能在對德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因此現階段的法國,對於德國的策略也就只能是防守了。
二、防線的建造
考慮戰後可能的局勢,尤其是是下一次大戰的爆發,法國必須考慮對德國的防禦。但是在進攻不可取,且可能失去英國這個盟友的情況下,法國能選擇就只有防守一途。而且即便法國對德國展開進攻,情況也不容樂觀。因為如果對比德國和法國的戰爭潛力,法國人悲哀的發現,作為勝利者的他們,反而遠遠不如德國了。
1918年後,德國的經濟規模其實是法國的三倍。人口上德國有7000萬人,而法國只有4000萬人。法國的經濟也需要大規模重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法國開打,這就導致法國受損嚴重,戰後的恢復工作步履蹣跚。而反過來看,德國則沒有任何問題,因為當時戰爭沒有在德國本土爆發,所以德國的經濟恢復速度要比法國快得多。而法國人深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能夠取勝,是因為有英國和美.國的支持。倘若沒有英國和美國的大規模增援,法國可能早已戰敗。但現在英法均對支援法國表示不感興趣,所以法國人根本無力單獨對抗德國。
考慮諸多形式,馬奇諾防線都必須修建。在1927年,法國決定現在東北國境線構築三個獨立的築壘地域,分別是梅斯、勞特爾、貝爾福三個築壘地域——當然也有一些資料表示,前兩個築壘地域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資料相互衝突,所以說現在不是很好好判斷到底是哪些位置。不管怎麼樣,法國選擇這些地方都是因為這裡有舊的築壘地域,非常方便快速構築防禦。
而到了1929年12月,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奇諾正式提出了防線建造方案,按照馬奇諾的想法,應該將之前三個獨立的築壘地域連成一線。目的是將東北部變成一個巨大的防禦帶,用來抵禦任何來自德國的攻擊。依照計劃,法國將每年撥出一半的經費用來修建防線的築壘地域,並在完成後立刻投入使用。
於是在1930年,該防線開始進行建造。依照當年的技術水準,法國的防線建造工程可謂是超現實的。幾乎沒有人相信,這道防線能夠完工。為了建設防線,法國人投入了50億法郎,15萬噸鋼材,700萬噸砂石、132萬噸水泥後,花去了6年時間。這道在施工前,被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防線,被法國人完成了。因為它的倡議者是安德烈·馬奇諾元帥,所以它也被命名為馬奇諾防線。
可以說馬奇諾防線是一道幾乎不可逾越的天塹。保障防禦帶和主要防禦帶加到一起約有10~22公里的縱深,全長則為390公里,並擁有5800個永備工事,每公里存在有15個永備工事。工事的防禦力十分強大,可以承受列車炮或是大口徑臼炮的襲擊。防線內擁有反坦克壕溝、反坦克障礙物、斷崖和鐵絲網等諸多防禦設施,並以雷區進行加強。當馬奇諾防線竣工的時候,法國人為此歡呼雀躍,宣稱法國被敵人攻入本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馬奇諾防線,價值幾何
自然這道防線不是一個十分堅固的防線,如果依照一戰的情況,那麼這道防線將為法國爭取兩到三周的時間,完成國內的全面動員,進而與德軍展開消耗戰,將德軍的力量耗盡。當德軍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殆盡時,法軍可以從容的發動反擊。將德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殲滅,進而攻占德國本土,取得戰爭的勝利。
當然這是紙面上,德國人不開眼,頭鐵直接打擊馬奇諾防線,才會有這樣的效果。然而從現實角度考慮,德國人要是這麼傻的話,那麼基本上可以默認德國參謀全是白痴或是昭和參謀。但是德國人顯然不是白痴,所以根本不會這樣來打。這就涉及了另一個問題,如果德國人進攻低地國家,如比利時等國。那麼法國該怎麼做,這道耗費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豈不是沒了價值?
事實上,這就是法國的一個精明之處,他們某個角度也是故意留出了這麼一個空檔。在法國人的心裡,面對馬奇諾防線堅固的防禦,只要德國人沒傻沒瘋,那麼就一定會選擇一條好走的路,也就是低地國家方向來進攻法國。但這樣的話,顯然英國是不會置身事外的。這也是結合了一戰的情況,因為一戰時期,就是因為德國進攻低地國家,才讓原本想要觀望的英國立刻投入了戰鬥。而且還可以讓德國轉而去打低地國家,將戰場遠離法國。
當然,這是基於一戰的理論,以及間戰時期的軍備發展有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機械化部隊的作戰能力都是比較受局限的。而且當時大家對於一戰的認知,主要還停留在塹壕,鐵絲網和碉堡上,對於機械化部隊的存在和未來的重要性,基本上大家都是嗤之以鼻。典型例子就是英國陸軍的保守派直接解散了自己剛剛成型的裝甲部隊,而戴高樂的書在法國國內也不怎麼受好評。
如果站在一個後來者的角度,我們可以名正言順的說,法國軍方全是一群傻子。但是在當時而言,我們並不能說這個認識是錯的,因為即便是在一戰中的康布雷戰役,同盟國的裝甲部隊表現也並不是多麼喜人。而戰後出於經濟和政治上的考慮,各國軍隊的發展實際大多較為有限,規模和進步都比較局限且緩慢,所以這種軍事策略停滯不前,是可以理解的。
而1940年的法國戰役里,德國裝甲部隊穿過阿登山脈,其實也是一個情有可原的情況。在馬奇諾防線修築之前,法國確實考慮在阿登山脈也修築一道防線,以防止遭到可能的襲擊。但是在當時來看,儘管阿登山脈可以通過部隊,但是這裡的地形瑣碎,不適合大部隊展開,所以未能修建防線。這一點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來看,這裡確實不是很適合展開部隊,因為德軍裝甲部隊行軍縱隊過長,如果遭到空軍突襲,部隊可能就會損失慘重。當然,法國戰役時期,因為雙方初期在比利時境內交戰,再加上比利時軍隊過早潰敗,所以無法知曉德國裝甲部隊主力去向。否則法軍在防禦上,不應該有這麼大的疏忽和錯誤的。
而為什麼沒有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修建防線,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導致的。比利時是法國的潛在盟友,如果法國在自己和比利時的邊境上修築防禦,那麼和比利時方面如何解釋?顯然,此舉必然破壞己方和比利時的關係。而且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均有防禦要塞,非常適合抵禦德軍。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比利時和荷蘭的要塞,起碼可以阻擋德軍一個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法國確實沒有必要在和比利時的邊境上修築一道防線,頗為多此一舉。
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里,這些防線統統沒有起作用,荷蘭和比利時的要塞被德國傘兵奪取,法國人苦心修建的馬奇諾防線也被德國人從阿登山脈繞了過去。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防線統統都沒用,全是浪費錢的。但是如果反過來看,這些防線成功的在英法聯軍在比利時境內失敗時,成功的保護了英法聯軍的側翼,讓他們得以撤離。
而且馬奇諾防線也成功的抵禦住了來自義大利方向的進攻,並且對德國C集團軍群的進攻也做出了抵抗。在戰鬥里,要塞經受了戰鬥的考驗,承受住了炮火襲擊和空中轟炸。所以這一點可以證明,在使用得當的情況下,要塞在二戰中仍舊是十分有效的。反過來,如果沒有馬奇諾防線,那麼390多公里的邊境線,就到處都是德軍裝甲部隊可以在任何一點上實施穿插迂迴。唯一讓德軍不能這樣做的理由,就只是因為這道馬奇諾防線,擋住了絕大多數可供德軍使用的道路。
結語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馬奇諾防線的建造,仍舊忠實的履行了它的職責,只是它的使用者判斷失誤,導致它沒能發揮全部作用罷了。或許馬奇諾防線沒能發揮足夠的作用,但他卻也不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只能說,它出現的時間不是很好,而使用它的人,也沒用運用好它罷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