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這兩天,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上了熱搜。
起因是3月17日,俞敏洪在直播中鼓勵大家多生孩子,他說,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第一個孩子用舊的東西,第二孩子再用,「我恨不得生四五個」.....
俞敏洪鼓勵多生孩子的說法一出,網友炸了,說什麼的都有:
「人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利益說話,真正客觀的少」。
「第二個孩子用舊的,小的永遠不開心,大的因為弟弟搶他的爸爸媽媽也不開心,這都是為啥要給大家找不開心呢?」
「我小時候家裡孩子多,上中學還撿姐姐的衣服穿,那是心情別提多不好了,沒有好的條件別生那麼多孩子。」
「生孩子成本是不高,但是教育孩子、輔導孩子、陪伴孩子,這些成本高呀」
「生孩子不完全是錢的事吧,最主要的是精力,三十幾歲是事業的上升期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很多時候下班回來照顧一個孩子都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想所有的空閒時間都圍著孩子」
「教育的費用和足夠的陪伴才是孩子成才的條件,不是生了由保姆帶就可以的,家有好女人才能不致於生病年老時無人陪伴,多子非多福」
總的來說,大家一致認為,俞敏洪說的「養孩子成本不高」,對絕大多數普通中國家庭來說,實在有點兒扯。
做為一個省會城市、家有一孩的母親,我也覺得,俞老闆的論調比較適用有錢有閒的精英階層,但對絕大多數普遍百姓來說,真的脫離現實,顯然不了解民間疾苦:
讓小孩子總撿大孩子的東西,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家庭條件不那麼好,第一個孩子的衣服鞋子,第二個是可以穿,可正如網友說的,第二個孩子只能撿第一個孩子用過的、穿舊的,會不開心。
對第二個孩子來說,會有一種「不配得」、「不值得」的感覺,這種壓抑感,如果父母疏導不利,會產生心理陰影,嚴重的,對一生的事業、婚姻和人際關係都會有影響。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可是,由於生了多個娃,生活成本增加,質量下降,越小的孩子越無法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越無法開心快樂,顯然,這有違父母本意。
生活可以將就,教育能將就嗎?
是,如果父母引導的好,孩子也聲明大義,不覺得撿哥哥姐姐的東西有什麼不好,可以將就,生活上可能花不了多少錢,可教育投入能打折嗎?
第一個孩子上的幼兒園、學校、興趣班,第二個孩子也能免費上嗎?
顯然,俞老闆說的成本不高,只指穿戴,並沒考慮奶粉等硬通貨,以及孕媽的產檢、備孕生產的花費,當然,更沒考慮教育成本。
《人民日報》報道,補課費已成普通中國家庭的最大支出!以三線城市撫順為例,一個家庭用於子女補課的費用平均每月在2000元以上,補課已成常態。
有的家長迫於升學壓力,擔心孩子課內「吃不飽」;有的則出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從眾心理。無論何種原因,補課已造成了家長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包袱。
一個孩子一個月的課外補課費就兩千打底,兩、三個孩子,一個月最起碼要五、六千,這還不包括校內收費、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在撫順市,工薪階層父母一個月賺兩萬已算高薪了,何況,有的還賺不到這些,何況,生了孩子還要自己帶,媽媽還無法工作。
這樣算下來,多生幾個孩子,對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不堪重負,生活質量馬上下降,還談什麼給孩子好的未來?
養孩子的成本太高,真的不敢生
步入婚姻、做了父母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多生幾個孩子真的挺好,既解決了獨生子女孤獨寂寞的問題,孩子有個伴,父母不過度關注,好多教育難題也能迎刃而解,估計,為人父親的俞敏洪也是有感而發。
問題是,不是所有父母都像俞敏洪,是資產上億的大老闆,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給孩子一個與富二代不相上下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啊,好多人面對高昂的成本,只能止步,不敢生,生不起。
德國人養孩子為什麼那麼輕鬆?
目光轉向國外,在德國家庭中,常常一對父母要養育三到四個孩子,為什麼德國人養孩子就那麼輕鬆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 德國生孩子有獎勵
每生一個孩子,父母可以領取每個月將近200歐的兒童金 ,一直可以 領取到孩子18周歲,摺合人民幣約35萬元左右。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未成年之前,所有的生活開銷基本是國家買單,這才是真正的養孩子的成本並不高。
- 父母雙方可以休產假
德國母親有長達三年的帶薪產假,可以保證父母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我國孕產婦的產假雖然已放寬到六個月,可是,孕媽媽一直工作到孩子出生的大有人在,六個月產假結束後,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邊是繁忙的工作,兩邊都要顧,新手媽媽真的吃不消,精力、體力都是巨大挑戰,常常一把辛酸淚,不堪回首。
- 德國孩子從學齡前教育一直到大學都免費
讓中國父母頭疼的教育成本,對德國父母來說,根本不算事兒。
這些福利都能幫助德國家長安心回歸家庭、安心多生娃。
正如俞敏洪無法體會絕大多數中國父母養孩子的辛苦和壓力一樣,德國人也體會不到中國父母養孩子的辛苦和壓力。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