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預警!除了熱,高溫還與暴力犯罪、自殺有關?

2020-08-24     造就

原標題:高溫預警!除了熱,高溫還與暴力犯罪、自殺有關?

在近日不斷的橙色預警中,每天都在中暑邊緣瘋狂試探的我們,小暴脾氣是不是一點就炸?

我們總是將天氣與自己的情緒聯繫起來。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高興時,窗外必然是陽光燦爛;抑鬱時,天上必然是陰雲密布;傷心時,外面必然是傾盆大雨……

但在現實中,我們的情緒不但無法「感天動地」,還會反過來受到天氣的影響。

例如1988年7月,美國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各家各戶的電費飆升,高速公路上停滿了因為過熱出現故障的汽車,冰棍還沒吃到嘴裡就化了……與此同時,犯罪率也像氣溫一樣打破了記錄。謀殺、強姦、持械搶劫、襲擊等案件數量飆升,高達156萬起。

雖然很難將任何一起案件歸咎於高溫,但科學家們相信,高溫與暴力犯罪之間,的確隱藏著一些我們尚未查明的聯繫。

為什麼高溫會催生出暴力犯罪?天氣和我們的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天氣和我們的情緒有什麼關係?

天氣對情緒的影響

陰雨連綿,難免使人精神懶散,鬱郁不快;陽光明媚,不自覺間人就會精神高漲,心情愉悅。這一切背後,就是氣象情緒效應——氣象變化會影響個體的情緒狀態。

對情緒影響最大的氣象變量是日照時間、溫度、濕度,此外每個人的天氣性格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 陽光與心情

研究發現,明媚的陽光會減輕人的焦慮和不安,使人感受到幸福和愉悅。

沐浴在溫暖的日光下,我們體內的褪黑素分泌活動減弱,血清素增加。褪黑素是導致我們嗜睡和疲倦的元兇,褪黑素減少,我們就會精力充沛。血清素是一種能使我們產生愉悅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會影響記憶、抑鬱和睡眠狀態。天氣晴好,陽光明媚,我們體內的褪黑素減少,血清素增加,人自然就變得活力滿滿,非常開心。

天氣不好的時候,沒有太陽,我們體內會產生更多褪黑素,人也變得懶散起來,動不動就想睡覺。同時,我們體內血清素會減少,沒有足夠的血清素,人很難覺得幸福,整個人都會變「喪」。另外,天氣不好的時候,由於只能長時間悶在室內,這也會使我們感到不快。

陽光使我們體內褪黑素減少,血清素增加

各種因素疊加之下,天氣不好,想高興都難。某些人甚至會患上季節性情感障礙,這種病也被稱為「冬季抑鬱症」。因為冬季晝短夜長,日照時間減少,對天氣敏感的人一不小心就抑鬱了。治療這種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強光治療,隨著強光照射,人體內血清素增加,褪黑素減少,心情也會好轉起來。

  • 溫度

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溫度較低時,為了不至於被凍死,身體需要更多能量維持體溫,這也意味著身體會將更多精力轉移到這一目標上。所以,溫度下降時,我們很可能會昏昏欲睡,不願參與社交和活動。雪上加霜的是,每當氣溫下降時,很多慢性病(例如腰痛)也會跳出來刷存在感。

但是,炎熱的天氣也並不是那麼美好。不管陽光多麼燦爛,一旦溫度過高,超過一定界限,人就會比平時更易怒。美國的一項研究就表明,高溫與犯罪數量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溫度越高,暴力犯罪案件越多。

  • 下雨天與食慾

何以解憂,唯有暴食。寒冷多雨的季節,心情抑鬱的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暴飲暴食。

在寒冷多雨的天氣里,我們體內的血清素水平下降。隨著血清素的減少,我們就會非常渴望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能在短時間內增加人體內的血清素。這就是為什麼不開心了,吃頓好的心情就會變好。

寒冷多雨的季節,我們更容易抑鬱

  • 天氣與性格

天氣對情緒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每個人的天氣性格。

在一項針對415名荷蘭青少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大約一半的青少年並沒有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而另一半則受到了影響。進一步的分析確定了以下幾種天氣性格。

夏季熱愛型(17%)——喜歡陽光明媚、氣溫適宜的天氣,討厭下雨。

夏季憎恨型(27%)——喜歡下雨,討厭陽光明媚、氣溫適宜的天氣。

厭雨型(9%)——討厭下雨,但對陽光明媚、氣溫適宜的天氣並不是特別喜歡。

不受影響型(48%)——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

Psych Central的創始人兼主編約翰·格羅赫爾(John Grohol)指出,天氣肯定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情感,但是這種關係的強度和方向因人而異,對某些人的影響較小,對某些人則更為明顯。

天氣對人情緒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個人的天氣性格

許多人認為惡劣的天氣會使我們悲傷,好天氣會使我們高興。格羅赫爾認為,這可能取決於一個人對「好」天氣或「壞」天氣的定義。如果有人喜歡下雨,那麼在他們看來,陰沉的雨天是「好」的;而對於那些喜歡陽光和藍天的人來說,雨天是「壞」的。

同樣的天氣,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但是的確有一些季節,會比其他季節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感。

氣溫越高,暴力犯罪越多

天氣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隨著全球變暖,科學家們越來越關注高溫對情緒的影響。

每一年,隨著溫度上升,我們的性格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有些人症狀相對較輕,可能只是在堵車時更容易壓不住脾氣狂按喇叭,或者只是不願意對陌生人伸出援手……

但也有一些令人不安的變化。2018年,一股熱浪席捲全球,北極頻頻發生火災;馴鹿熱得跑到芬蘭的海灘上避暑;因為冰雪融化,瑞典的最高峰都變矮了……人類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在英國,撥打999報警電話的數目創下了歷史新高。一位警官評論說,公眾對這種天氣的反應「非常奇怪」,在一些地區,報警電話甚至增加了40%。

當然,這些聽起來都像是臆想出的關係,並不能說明高溫就是罪魁禍首,可能還存在很多其他解釋。但世界各地的學術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高溫和暴力犯罪之間的相關性。

在英國,從2010年4月到2018年4月,氣溫達到20℃時的暴力犯罪率比10℃時高出14%;

在墨西哥,氣溫越高,有組織的犯罪就越多——一些學者懷疑,這是因為高溫使人產生了「暴力傾向」;

在南非,溫度每升高一度,謀殺案數量就會增加1.5%;

在希臘某地區發生的137起兇殺案中,超過30%的案件發生在平均氣溫25℃以上的日子;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國、芬蘭和西班牙等地,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總的來說,許多科學研究都證明,高溫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暴力犯罪。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溫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最近的研究也證實了社會運動和天氣之間存在關聯。一項對過去36年中7000多起社會運動的分析發現,它們往往發生在氣溫不冷不熱的日子。如果溫度繼續升高,這些社會運動很有可能演變為暴力事件。

雖然社會動盪可能會發生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但當氣溫更高時,我們似乎更可能對此作出反應。

鄧迪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特雷弗·哈雷(Trevor Harley)補充說:「高溫和騷亂之間不是線性關係,而是U形。當天氣變得特別熱或特別潮濕時,因為動起來太不舒服,人們反而懶得折騰。」

一項研究分析了12個國家的1320148自殺事件,發現氣溫也會影響自殺。溫度越高,自殺發生率越高,當溫度達到27℃時,自殺率最高,典型代表是西方國家和南非。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也發現,當氣溫上升到27℃左右時,住院人數會比平時上升7.3%。

氣溫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為什麼高溫對我們的行為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高溫悶熱的天氣使人覺得不舒服,心情糟糕,做出一些不那麼好的行為。有大量證據表明,高溫會使我們更憤怒、更緊張、更不快樂。比如天氣炎熱時,足球運動員更有可能做出攻擊性動作,記者更有可能在報道中使用負面語言,人們更有可能罷工或辭職……

為了便於理解,一位研究人員給出了一個簡單粗暴的類比:平均而言,人們在氣溫32℃和21℃時的感受差異,比他們是喪偶、離異還是已婚之間的差異更大。

研究發現,天氣會通過我們的身體,影響我們的大腦。2017年,科學家發現芬蘭的氣溫與人們體內的血清素含量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血清素含量和每月的暴力犯罪率有關。這表明,高溫改變了我們體內的血清素水平,使我們更具攻擊性。

西班牙的「番茄大戰」等夏季狂歡節,會讓人們短暫地陷入狂熱的氛圍中

另一種觀點認為,高溫會使我們體內的睪丸激素水平提高,使我們更有攻擊性。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隨著氣溫上升,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發生率會大幅增加。

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數都是基於相關性——研究人員把溫度這個因素,和犯罪聯繫起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因素的變化,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另一個因素。例如夏天晝長夜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聚會、飲酒、娛樂,會接觸到更多人,這會不會是導致我們行為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呢?

「很難把這些事分開考慮,因為它們總是同時發生,」哈雷說,「比如自殺率——自殺率高的時候,往往是氣溫更高的時候,但這也可能是因為人們的戶外活動增加,自殺也變得容易起來……俄羅斯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這可能與酗酒有關,而不是天氣影響。」

新冠疫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疫情,許多夏季活動被迫取消,更便於我們研究高溫與暴力之間的關係。

但無論如何,未來都不會很樂觀。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使極端高溫天氣出現得更頻繁,因此了解天氣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比以往更加重要

科學家預測,隨著全球氣候開始變化,平均氣溫每上升2℃,西歐等溫帶地區的暴力犯罪率就會上升3%以上。許多專家認為,即使我們兌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所有承諾,氣溫仍會上升3℃以上。

雖然高溫如何影響我們仍然是個謎,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切。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DNnHnQBLq-Ct6CZNb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