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辭世一周年的今天,說說老成都的「武林大會」——打金章

2019-10-30   漫成都

每個看過武俠的人,心中都有一個「武林大會」的夢。

舉個栗子,我們都看過《神鵰俠侶》,楊過和小龍女相逢的高潮,就是在武林大會,天下英雄雲集一堂,各自神功蓋世,切磋爭霸,想一想,就很燃啊!

所以,當我知道成都曾經有過武林大會時,我的內心是???成都還有這等傳奇,考證下去,發現那叫一個精彩,話不多說,歡迎走進本期【漫成都 新知】,我們一起來品品成都版武林大會。

成都這個武林大會,有一個俗稱,叫做「打金章」,問一下家裡的爺爺輩,估計還對當年的打金章有印象。

如果對打金章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可以換一個名詞理解,那就是打擂台,這個想一下電視劇里的比武招親,是不是就很好懂了。

成都市博物館民俗館中,「打金章」的視頻講解以及用科技手段3D投影的真人打擂場面

為什麼會出現打金章?還有淵源。

數百年來,我們大四川,民間習武風氣很盛,清末民初,「以武會友」在川西壩很流行,很多地方都舉辦過擂台賽,不過,相比而言,還是以青羊宮的打金章最有名,第一次打金章,出現在1918年。

打金章是如何開始的?答案還不一樣。

一說是這樣的。

1912年,已經90歲的武術家馬鎮江,承頭組織成立了「四川省武士會」,四川其他地方也紛紛成立相應的武士會,為了「團結尚武、強國強種」,培養弟子,推動四川武術的發展,在青羊宮擺設擂台比武。

另一說則八卦得多。

當時主持四川軍政的是熊克武,保鏢是李國超,武藝出眾,多次救護他,有一次,李國超跟隨他去別人家做客,武術家劉松雲也去了,但李因為身為保鏢的關係,只能在門房等,後來,李又碰到過劉松雲一次,打了招呼,對方卻沒有回答,於是李國超耿耿於懷,向劉下了一封戰書。

劉松雲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作為名人,也只能應戰,我們的老祖宗跟我們一樣,也是喜歡八卦,看熱鬧要看半天的,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開始起鬨,就成了本地一件大事,到處都貼滿了海報(布告)。

等一開打,兩個人旗鼓相當,李國超年輕,孔武有力,劉松雲資深,見招拆招,兩個人難分勝負,等到一局終了,劉松雲才略略領先。

等到第二局時,劉松雲卻不見了,原來他愛面子,之前就有人給他出過主意,第一局如果輸了,接著打,如果贏了,見好就收。

李國超再上台,沒人對擂,氣不打一處來,就在台上叫囂,你們四川人沒有能打的嗎?咱們四川男兒多血性,馬上就有人跳上台來,有打輸的,也有打贏的,贏的接著當擂主,一個接一個,場子越來越熱,於是清末狀元駱成驤,就聯合很多人,包括五老七賢等,搞了一年一度的打擂台。

第一次作古正經的打擂台,出現在1918年,馬鎮江任總擂主,擂台賽共設三組分擂,第一分擂擂主為李國超,副擂主為其徒弟唐伯坍、唐公輔,第二分擂擂主為簡陽余家拳余發齋, 副擂主為其子余鼎山,第三分擂擂主為馬寶。

打擂台如何打?從相關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參賽者沒啥限制,體重、年齡等都很自由,比如曾得過金章的石繼舟,就是年過半百才來參賽,比武規則也是比較簡單粗暴的:

除了不准插眼、鎖喉、掏襠外其它則無限制,以倒樁、見血、自動認輸為輸贏,若以上三項都沒有,則以點數多少為輸贏。

為啥叫做打金章呢?這就涉及到輸贏問題,打擂台是採取的淘汰制,先要打進「資格」賽,然後有「資格」的選手們,打贏的一半奪得「藍章」,接著再打,打進前十名的奪得「銀章」,最後再打,打進前三名的奪得「金章」。

對老成都的功夫愛好者們來說,打金章可不只是一個榮譽,得到金章,就像拿到了一個金飯碗。

有被軍閥們聘作武術教官的,待遇優厚,比如和李國超對打時,就有一個叫余發齋的,險勝了李國超,於是熊克武聘他為自己的保鏢;有被聘為鏢師的,同樣是高收入一群;還有去學校當教官的;甚至自己創業,開設武棚也就是武館的。得了金章,就是能力的象徵,也是入行的通行證。

武術進入學校

四川武館

所以打到金章的人,往往搞得很陣仗,就跟古代武狀元似的,要慶祝,騎高頭大馬,胸戴大紅花,放鞭炮,打馬遊街,還要擺上一桌桌慶功宴,宴請親朋好友。學武之人一般都有師父,所以還要向師父送禮,比如「封衣」,也就是送全套衣服鞋帽,或「封禮」,也就是送禮品或現金,表示不忘師恩。

能拿到金章的,往往都是真功夫,比如第四屆拿到金章的張斌,如今還流傳著他當年的打金章故事。

來自都江堰的他,對打的是成都擂主王鐵拳,因為掃腿功和「雙捶摜頂」功等,王鐵拳負有盛名,張斌不免心裡還是發怵,比賽前,還找了幾位高手來一起商量戰術,大家的建議是「以己之長,制彼之短」,要用他的絕招——「猛虎入洞」和「鐵頭頂冠」,來讓對方喪失還手之機。

對陣時,王鐵拳先聲奪人,不時重拳出擊,讓張斌毫無招架之力,後來又使出他著名的掃腿功,準備一舉將張斌制服,不料張早有提防,來了個「腳踏七星」和「浪里拋球」,閃過勾腿。

等到王鐵拳改變戰術,發揮「雙臂鐵鉗功」,又逼得張節節敗退,於是,他又使出著名的「泰山壓頂」,準備再一舉將張斌制服,不料張拿出了絕招,就是「怒發鼎冠」的鐵頭功,厲害到「可將一塊半厘米厚的鋼板頂彎」,他躲開王的鐵拳,一頭頂在王鐵拳胸間時,王鐵拳一聲唉喲,敗下陣來。

不過,像王鐵拳、張斌這樣的,都是靠實力說話,也有一些「資本的力量」,滲入了打金章中,開始玩暗箱操作。

特別是軍方選手和袍哥人家,往往為了得到金章,不擇手段,開打前先去收攏其他選手,只准失敗、不准成功,否則就要對方「好看」。

比如有一年比賽,成都有個奪冠呼聲很高的選手,叫做「劉一錘」,聽這個綽號就知道他很厲害,一拳就能取勝,在決賽中,他要和川軍一個連長對打,這個連長多愛面子啊,打之前,就找他商量,讓他必須打輸,但他年輕好勝,擂台上沒有讓連長,果然打贏了。

結果剛下擂台,他師兄就給他通風報信,「情況不妙,台下有許多手槍連的丘八」,「劉一錘」一溜煙,連忙跳出青羊宮高牆逃走,連金章都來不及拿。

雖然有這樣的「黑幕」,但也從側面證明了,當年的「打金章」有多受歡迎,不止是熊克武,後來主持四川軍政的楊森、鄧錫侯、劉文輝、劉湘等,也熱衷武術所以「打金章」就成了每年一度的盛事,從1918年開始,一直打到了1953年。

因為報名人數的不同,每年打擂的時間長短不等,有時候在青羊宮花會期間就能結束,打金章也成為青羊宮花會最受歡迎的項目,長的要打到端午節,賽場地點也要換,從青羊宮換到少城公園,也就是現在的人民公園。

有趣的是,1922年時,還增加了女子組和少年組打金章和少年組打擂。

文人劉師亮,也就是那個喜歡罵人,罵過楊森、劉文輝、劉湘、袁世凱、汪精衛等等,一罵成名的劉師亮,還專門為女子組寫了一首詩:

柔術場中技藝精,登台交手看分明,更有一言須記取,打擂來了女學生。

女子開始參賽

因為各種原因,1953年後,「打金章」停辦,80年代後,雖然又陸續興辦過數次,但每次重出江湖,都像是一種對當年的致敬,而不負當年全民參與的盛況,老成都的打金章,也成了歷史長河裡的一段經典。

文字 | 萌鹿

圖片|視覺中國,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