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家族富了400年,祖上不是和珅也不是李鴻章,子孫皆富豪
我們經常聽一老話「富不過三代」,言外之意就是創業難,守業更難,在古代,很多興盛的家族都由於政治,或者是天災人禍等其他因素而導致家族落沒。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家族富了四百年,要知道一個朝代能夠達到四百年之久的也為數不多,一個家族能夠興盛如此長久,是不是背後有強大的靠山呢?
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家族的祖上不是和珅,也不是李鴻章,但他們的子孫皆富豪,這個強大的家族就是「河洛康家」,居住地被稱作「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康店鎮。很多人看到「康百萬」這個名字的時候會以為這是某個人的名字,其實這是一個家族的統稱,就猶如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喬家大院」。
而「康百萬莊園」也是與「喬家大院」、「馬氏莊園」齊名的中原三大官宅之一。更是與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其富庶程度可想而知。但凡能在民間獲得較高口碑的,那一定是實力非同一般的存在。
康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朱元璋的時代,先祖在河南洛河岸邊開了一家小飯館,由於經營得當,憑藉誠信二字使生意越來越紅火,後來發展成為了河洛一帶有名的客棧,後世之人稱之為「康家店」。這時的康家已經遠近聞名了,富甲一方卻還沒有成規模。
到了第六代時,康紹敬讀取功名,謀取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官職,主要負責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要知道在古代交通與鹽賦都是極其重要的職業,與其相伴的就是便利與暴利。康家自此興盛起來,由康紹敬籌建起「康家莊園」,這時候的莊園已經初具規模。
之後到了十四代傳人生於乾隆年間的康應魁,把康家帶到了鼎盛時期,鞏義民間順口溜說:「河裡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房裡借的康家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康應魁並沒有因為家族的富有而泯滅了人性。
「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在寒暄祝賀、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老人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帳目。康應魁的焚券、賑濟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轟動效應。道光27年,即公元1847年,康應魁75歲高齡時,再次懸掛「良田千頃」金字匾額。加上乾隆38年,即公元1773年,他出生那年清廷贈給他父親康雲從的「良田千頃」匾。兩塊千頃牌猶如旗幟照耀著康家後人。」
後來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城,慈禧外逃時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里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
我們看到的是康百萬的錢財,卻沒有看到其背後支撐家族強盛的「家規」,而「留余匾」正是康家富貴四百年的揭秘: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 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
大概意思就是警示族人「凡事留下三分餘地,做人不能太絕」,康家正是以這樣的思想富了四百年,值得我們這些現代人深思。
參考資料:《康氏家譜》《鞏縣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