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處世四大智慧:心事要明,才華要藏,立身要高,處世要退

2019-07-02     國學智慧生活

1

君子心事,似青天白日


心事要明,說的是要做人坦蕩。

《論語》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 戚。」君子行為心地坦蕩,言行一致,不會故意裝出一份道貌岸然的樣子去邀名取利,也不會用巧言令色來博取他人的歡心,更不會用欺詐的手段去獲得眼前的一點小利。




一個有著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沒有一點不可告人之事。

據說宋代大儒歐陽修就曾有一副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與人言。」他們時時檢查自己的內心,用聖人的要求去糾察自己的私心雜念,把內心修養的光明磊落,在為人處世上,就按照自己內心所想去做。以身作則,身正令行,這樣的人怎能不被人所信服?



2

君子才華,如玉韞珠藏


君子才華要藏,說的是要做人低調。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有才華的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到處張揚,憑藉多於別人的一點小聰明,對自己放棄努力,對別人不加尊重。




這樣的人只是看似聰明,卻只能在小事上獲利,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到最後只會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並不是真正的聰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君子的才華太過顯露則容易招致忌恨,給前行的路上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心裡明白,嘴上不說,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控制住內心的虛榮,抵擋住外界的誘惑,憑藉小智到處顯揚的人並不聰明,能夠不為浮名羈絆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3

立身要高,才能超達


立身高一步是一種格局。

古人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遠?目光短淺的人忍受不了眼前的困頓,為了爭奪一點微小的甜頭,在一些瑣碎的蠅營狗苟之間消磨任由意志消磨,精神疲憊。




孔子在《論語》中早就說過「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只有先有了高遠的眼光,才能擁有抵抗誘惑的定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不怕失敗的信念。

孟子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君子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堅定自己的追求,不惑於眼前,不畏懼未來,雖千萬人吾往矣,最後實現人生的超達。




4

處世要退,方可解脫


處世要退,說的是人生智慧。

謙退謹慎,是遠禍保身的第一要義。曾國藩說,「天道忌巧,謙退不爭,不伎不求」。很多人都為了進一步而疲憊不堪,卻忘了有時退一步才是保身之道。

退一步並不是不知進取,而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知道自己有千里之行的本事,就不會和別人計較寸步之爭。在小恩小怨上退一步,反而是自己修為涵養的體現。從小利益的爭鬥中擺脫出來,才能有精力做出更大的事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9MDMWwB8g2yegND4B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