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的作者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現實主義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先後做過飯店洗碗夥計,洗衣房工人,火車站驗票員、家具店夥計等工作。
各行各業的工作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下層社會各種人物和陰暗面,為日後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也決定了他的創作中的悲劇性思想和自然主義色彩。
之後德萊塞進入了報界,開始記者生涯,1895年,德萊塞正式從事寫作。
他擅長通過大量的真實細節來展現人物的社會背景,使小說不僅有生活真實感,而且生動再現了一個歷史時代。
在他的小說中,對比寫照也是他擅長的文學技巧之一。
他曾在自傳中寫道:「沒有對比寫照,就沒有生活。」
德萊塞先後出版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美國悲劇》等作品。
作為生活的紀實者,德萊塞可與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作家相媲美,1944年,他被美國文學藝術學會授予榮譽獎。
《嘉莉妹妹》是德萊塞第一部反映「美國夢」的長篇小說。
提到這本小說的創造,他坦言,之前並沒有想過要寫小說,後來是在好友、作家亞瑟·亨利的敦促下才開始動筆的。
他曾說:「除了名字『嘉莉妹妹』以外,我的腦海里一片空白。她會是誰,我的心裡一點兒譜都沒有。」
但不久後,他的眼前就浮現了嘉莉前往芝加哥搭火車的情景,由此開始了小說創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嘉莉就是德萊塞本人,這是他第一次將個人的親身感受寫進了小說里。
小說里隨處可見德萊塞的影子,害怕貧困的思想、對花花世界的渴望時刻縈繞在他的腦海。
而更為準確的來說,嘉莉更像德萊塞的姐姐埃瑪,小說里女主人公嘉莉與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私奔就是埃瑪與出納員私奔的情景再現。
《嘉莉妹妹》被評論家稱為「美國小說中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揭開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小說黃金時刻的序幕。
《嘉莉妹妹》描寫了農村姑娘嘉莉來到大城市芝加哥尋找幸福,為擺脫貧困,出賣了自己的忠貞,先後與推銷員德魯埃和酒吧經理赫斯特伍德兩個男人之間發生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當貧困像一隻黑狗如影隨形跟著她的時候,她失去了原有的單純與天真,漸漸在金錢的泥沼里學會了世俗和現實。
在意識到酒吧經理赫斯特伍德能為自己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後,嘉莉離開了為她提供衣食無憂生活的德魯埃。
而當赫斯特伍德榮華不在,逐漸落魄後,她再一次選擇了離開。
憑藉著美貌和一副好嗓子,最後成為了紅極一時的演員,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嘉莉妹妹》曾遭到了出版商的質疑,被認為是一本「傷風敗俗」的「壞書」,不被看好。
出版商還試圖撕毀出版合同。
儘管最後聽從律師的建議照樣印了出來,但出版商不負責銷售,還千方百計想要封殺這部小說。
這次失敗對作者德萊塞打擊極大,讓他經歷了一場思想危機,一度感覺垮掉了,甚至打算自尋短見。
多虧了審稿人諾里斯的極力鼓吹,在1901年,英國海涅曼出版公司在倫敦正式推出了《嘉莉妹妹》。
之後,讚揚聲紛至沓來。
英國《每日郵報》撰文歡呼:「美國終於出了一部真正潑辣的小說」,轟動了英國文壇。
這使得德萊塞又大受鼓舞,湊足錢將小說紙型買了回來,之後連續多年重印,被翻譯成各國語言,風靡全球。
《嘉莉妹妹》之所以被認為是一本「傷風敗俗」的「壞書」,原因是當時的美國凈是一些輕鬆愉快、花好月圓似的風流艷史,或是俗不可耐的武俠偵探小說。
而德萊塞不落俗套,另闢蹊徑,堅持「生活就是悲劇」。
別出心裁寫出了一本現實主義小說,衝破了傳統理念束縛,正中正統道德的要害。
除了文體不同,作者塑造的男女主人公也不討喜。
人們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唯有忠貞才是最珍貴的。
而嘉莉卻先後和兩個男人同居,最後還成了大明星,顯然這和他們的價值觀相悖。
但正是《嘉莉妹妹》銳意革新,開了一代風氣之先,掃清了思想障礙,繼而為美國公眾接受當代小說鋪平了道路。
小說的現實意義是如實反映了當時美國的社會生活。
時至今日,《嘉莉妹妹》為何能經久不衰,讓讀者愛不釋手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得益於德萊塞對小說人物入木三分的塑造。
在他筆下,不管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個個都形象豐滿,有血有肉。
如小說中對赫斯特伍德這個人物的塑造,堪稱經典,對他繪聲繪色地描寫,幾乎壓倒了嘉莉的情節。
赫斯特伍德曾是芝加哥小有名氣的酒吧經理,此人個性隨和,舉止優雅,天生適合交際。
看起來風光無限的生活,最後淪落到乞討自殺的地步。
這一路從繁華到墮落的過程,讓讀者心情隨之起伏,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但這一切,似乎早已註定,與其自身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的。
在芝加哥這個未開化、新興的城市,他這種性格輕而易舉就可以呼風喚雨,左右逢源。
一旦離開了芝加哥,到了紐約,這個大都市最不乏的就是這種人,名門望族多如牛毛。
因此,赫斯特伍德在這裡就好似滄海一粟,悲劇也就接踵而至。
在《嘉莉妹妹》這部小說里,德萊塞也向廣大讀者傳遞了正確的金錢觀。
他認為「金錢斷乎不能看作是一種交換的手段,實質上,它是凝聚起來的勞動」。
在那個金錢崇拜的時代,對金錢有這樣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正如美國批評家菲利普·拉弗所說:「德萊塞像巴爾扎克一樣,對金錢權勢機器的運轉了如指掌。」
德萊塞的金錢觀在女主人公嘉莉的身上得到了驗證。
這個「外來妹」曾一直以為只有足夠多的金錢才能讓她過上夢想中的生活。
但不管是德魯埃為她提供的,還是最後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在經歷榮華富貴的虛幻之後,才發現生活似乎總是少了點什麼。
孤單寂寥亦或是無人了解的那份落寞之情躍於紙上。
世事變遷,百年巨變,《嘉莉妹妹》依然歷久彌新,成為了一部不朽的藝術傑作。
也許是因為不同的讀者在小說里看到了不同的視角,有人看到了金錢的奢靡,有人看見了生存的不易,有人看見了人性的自私等等。
在明天的閱讀中,我們將一起走進德萊塞的這部《嘉莉妹妹》,一起去探索被金錢、人性、情慾等包裹的人物經歷了怎樣浮浮沉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