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在權威里學會認真、擔當
不是「嚴厲」和「被懲罰
否則容易形成強迫
文 | 心之愛/孫恩
(本訂閱號第403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簡單來說,「強迫」是一種自我調控的失恰,且伴隨一定的內在衝突。
追溯「強迫」的形成原因可分為兩種:過度嚴厲的教養環境和過度溺愛的教養環境。有些人的「強迫」源自其中一種,若兩者兼備,則情況會更糟。
本篇中僅討論與過度嚴厲有關的「強迫」。
當原生家庭中具備過度嚴厲的氛圍時,當事人可能對施加嚴厲的權威有兩種態度:抵抗或順從。
一、抵抗、畏懼嚴厲的權威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權威對自己做出判定,「我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對的」,權威的認可是建立自信的關鍵因素。
畏懼和抵抗權威,一方面導致這個人缺乏自我認同,經常需要外界認可。
另一方面有可能因為這種抵抗,缺失了男性精神中勇氣、認真、堅韌、負責、秩序的部分,這種抵抗不僅指向權威,同樣會指向規則。
1.缺少自我認可
缺失權威的認同,導致這個人強迫性的尋找被認同的感覺,但又無法在心裡真的獲得被認可感。
因曾經的嚴厲帶給自己傷害,他們會摒棄對正統社會規則的認同,轉而試圖用其它方式滿足自尊需要。
如唐·吉歌德用終其一生的騎士夢,挑戰著他所在的整個社會,但終究尋不到他所需要的尊嚴。
這種抵抗權威又渴求尊嚴帶來的內在衝突,使其人生如同卡在原地,任其作出多少努力仍難獲得現實層面的尊重,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唏噓的。
唐·吉歌德的抵抗方式帶有幻想成分。另一些人的抵抗是在現實中發展出了攻擊性,他們需要通過戰勝他人、挑戰權威來確認自己的尊嚴達成自信。
而當他們真的戰勝對手時,獲得的僅是一種暫時的轉瞬即逝的滿足感,因其內在缺乏秩序,始終未能獲得踏實的尊嚴感和自我確信感。
也正因為這種不踏實,他們經常將他人普通的行為視為對自己的不尊重,引發衝突,或見到周圍人更優秀時,在心裡看不起、較勁,很難真正欣賞他人。
一方面心裡抵抗權威和秩序,另一方面又希望成為權威和秩序。
2.缺少男性品質
另一面,缺失認真、堅韌、勇氣等男性精神,會影響一個人面對壓力的能力。壓力對所有人都必然存在,每個人都需要學會面對壓力,直面壓力解決問題。
良好的面對壓力的狀態,是專注放鬆且帶有一定興奮。
若一個人缺失男性精神,畏懼權威、不自信,則像在壓力面前缺少某種勇氣,彷徨退縮,其對壓力目標的感覺更多的不是興奮,而是自我抑制。
壓力也許來自工作、考試、競爭、他人期待、公眾場合講話、人際關係,也包括學會獨立、承擔責任、面對得失、面對成敗、承認錯誤和缺點等。
明知壓力當前又缺乏勇氣自信時,就可能出現緊張、焦慮。
很多帶有強迫意味的行為其實是被動的應對方式,如拖延、囤積、過度節儉、反覆檢查、習慣性遲到等。
對壓力的反應不良也會出現在軀體的習慣或症狀上,如摳手指、失眠、晚睡、壓力性腹瀉、心因性口吃、暴食厭食、催吐、心因性性功能障礙等。
當然這些行為與症狀背後的因素並不是單一的,心理衝突只是一種因素而已。
缺失男性精神,也可能使一個人在需要作出決定時困難重重,這同樣是強迫型人格中的一種類型,其性格優柔寡斷、拖泥帶水,對各種事情猶豫不決。
他們有可能會花二十分鐘挑選午餐菜品仍不盡滿意,也可能在十個月的預產期內也無法為自己選定接生醫院,只要事情尚有挑選餘地,他們就願意再躊躇一陣子,其心理原因同樣與內在對抗權威有關。
因權威往往是做決定之人,當人們潛意識中認為權威可能傷害自己時,他們就很難成為權威做出決定。
他們難以成為殺伐決斷的主角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決定是否會侵害限制對方,並因此心懷愧疚。
難以成為自己的權威是因為認為妄下決定是對自己的侵害與限制,而非對自己的愛意。
這種猜忌同樣可能被投射給試圖向他們兜售商品的賣主,他們很可能在比較了各種商品屬性之後,仍然覺得黑心商家意在坑自己。
二、順從、認同嚴厲的權威
順從認同權威,是本身成長過程中的良性過程,但若認同的權威是過度嚴厲的,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1.「教條主義」過於嚴厲的權威,出自過於「自信」的撫養者,當養育者相信自己的原則是萬能的、普適的,便會催生「教條主義」。
凡事按照規則和自我要求行事則顯得固執與控制,對規矩和原則的過度認同,使得一個人更多的選擇理性而非感性,他們對待情感也許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甚至完全隔離情感。
《裝在套子裡的人》中描寫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可說是此類代表。
小說中的別里科夫因循守舊、壓抑沉悶,他常懷有一種緊張的狀態,擔心「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文中描寫別里科夫將雨傘、懷表、削筆刀都裝在套子裡,自己的穿著也像是將自己裝在套子裡,這種形象具備著象徵意義。
這種形象象徵著別里科夫不能用自己的感官系統——皮膚來接觸這個世界,他也必須將自己的情感系統——胸區及內消化系統隱藏隔離起來,他展露給世人的只有他的理智功能——他的頭腦。
與此類人交流時,會始終覺得像是隔著一層,無法觸碰其內在的部分,乏味無趣。
某些人則因職業需要,長期扮演他人心目中的權威或過度使用理性思維功能強化這種傾向,如教師、會計、工程師等,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容易忽視孩子的情感感受。
2.自我攻擊傾向
大部分嚴格的管教者,對孩子曾有攻擊或懲罰行為,孩子在認同權威的過程中,很可能也認同了這些攻擊和懲罰,使得其人格中存在自我攻擊自我懲罰的傾向。
正常來講,一個人面對衝突,需要直面矛盾,合理思考解決問題。
但他們可能在衝突開始之前就進行自我攻擊,並將錯誤和責任包攬在自己身上,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只要將錯誤包攬在自己身上,攻擊自身,就可以化解衝突矛盾。
這個只適用於原生家庭的經驗,因心中難以化解的恐懼情緒強迫性的重演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這種心理帶有敏感-抑制-風險規避的傾向。
另一種帶有強迫意味的自我攻擊,則帶有一種「求興奮」的心態,像是一個孩子經常被打,時間長被「打皮了」,家長再打他就沒有恐懼,反而有點興奮。
痛覺本身會刺激大腦內啡肽的分泌,而內啡肽會使人愉悅,青春期的男生經常帶著一種很皮的態度挑釁周圍的人,好為自己招來一頓「毒打」,並在此中獲得歡樂。
這種對興奮的尋求,在工作成癮、受虐傾向、紋身、關係中的過度付出中也有體現,這種心理帶有衝動-興奮-感覺尋求的傾向。
嚴重的自我攻擊,會導致自傷行為。
自傷在抑鬱狀態較為多見,疼痛本身可以喚起強烈的感覺,對抑鬱狀態有一種驚醒作用,但對於童年經常遭受責打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把責打體驗為父母與自己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父母缺乏正向的情感表達時。
於是,自己一個人感到情感孤獨時,就很可能再次採用父母與自己溝通感情的方式——自傷,來慰藉自己的情感。
因此,孩子經常挑戰家長的一種可能,是孩子在情感方面得到的照料太少了。
3.「完美主義」
對孩子要求過高,期待過高的家長,可能使孩子產生「完美主義」的心理,這種「完美主義」可分兩種,一種是積極的追求卓越,另一種是消極的對「不完美」抱有焦慮。
第一種的追求卓越,可說是良好的成就動機,而後者則是對「不完美」、「不理想」缺乏接納的表現。
當權威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並且給予孩子的認可和稱讚太高時,孩子會相信,我應該不是普通人,並為自己制定並不現實的目標。
他們很可能真在學習工作上成績斐然,但仍長期擔心無法成為總統或世界文豪,好像不達到這樣的目標人生便沒有任何意義。
而現實發生的事情是,因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當事人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放在了焦慮上,這種過於誇大的目標,很可能是家長與孩子共謀的「自戀補償」,但美夢終須在現實面前醒來。
另有一種「完美主義」是指向完整和秩序的。我們每個人心裡天生都有追求完整、回歸秩序的傾向,但同時也會對「不完整」、「混亂」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對完整和秩序的強迫追求,可能是對「不完整」、「混亂」的不耐受,雖然這份不耐受指向平時工作生活,但究其根源是希望迴避自己的「不完整」感、「混亂」感。
這種「不完整」感、「混亂」感可能來自早期母嬰關係,也許是與母親的分離讓自己感到「不完整」,也許是未得到及時安撫又難以名狀的情緒使自己感到「混亂」。
總結:本篇所述的種種情況,在一個人身上可能是疊加出現的,一個人有可能對權威即心存抵抗,同時又感到順從,兩者並存。
父親角色帶給孩子的心理意義,很大程度在於幫助孩子內化男性精神,但顯然過於嚴厲的父性權威會導致孩子抵抗或畏懼,反而不能很好的傳承男性精神,或致使孩子在內化男性精神的同時也吸收了攻擊、懲罰、或完美主義的部分。
孩子需要在權威這裡學會的是認真、擔當,不是「嚴厲」,需要學會遵守規則,靈活面對現實,而不是一味的被懲罰。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