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謂的「差生」,交給所謂的「名校」,會發生怎麼的「化學反應」呢?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作為從教多年的高中班主任,上邊這個問題我一直關注。
不難判斷,這一設想的可行性比較小。我們知道,現在的各種「名校」,大多數不會接收「差生」(當然個別情況不能排除,比如憑藉一定的社會關係或因特殊情況進入「名校」的「差生」)。
但既然是一種設想,我們不妨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一下「差生」進入「名校」之後的結果,因此,把差生交給重點高中,三年後能考上重點大學嗎?班主任這樣回答——
差生
1、「差生」在「名校」中能否待到畢業,能否受到應有的正常對待,是個未知數。
「差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在「名校」中肯定是要墊底的,並且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讓這樣一個各方面能力都不占優勢的學生在「名校」中待下去,首先需要他本人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去應對隨之而來的各種壓力。
「名校」中的學生自有其優越感,當他們這些「天之驕子」要面對一個「差生」同學時,估計很少有同學會真正願意和一個「差生」成為朋友。「名校」里的老師,他們一直面對的也是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當一個「差生」出現在他的班級之中,可能他更多考慮的不是怎樣轉變這個「差生」,而是擔心這個「差生」會給他的教學成績帶來怎樣不好的影響。
當這個「名校」中的「差生」在各科學習跟不上,同學不屑與之為伍,老師不待見的種種令之沮喪的挫折中難以喘息的時候,我想他是很難在「名校」里堅持下去的。
差別
2、「差生」即使在「名校」,也很難變得優秀,實現逆襲。
這個預測倒不是多麼看不起「差生」,而是基於各方面的客觀因素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很多人認為「名校」里老師的教學水平遠超普通學校,自然推理為:「名校」的老師,即使給他們一個「差生」,也會把他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這個推論就像那個看似很有道理的「名言」一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些經不起現實考驗的推論,無非是自欺欺人罷了。這種不切實際的推論,自然沒有考慮到影響教育的諸多因素。
逆襲?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個別情況的存在,如果「名校」決心做一個教育實驗,因材施教地針對這個「差生」專門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再加上這個「差生」的刻苦努力,最後他實現逆襲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很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學生。高中三年的努力就是為了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如果成績相差比較大,可以學習《瘋狂600》(福建師範大學發貨)裡面有解題技巧,答題技巧,以及9大科目知識考點,直擊高考考點!
但這種設想在現實中實現的幾率能有多大?現實情況是,這個「差生」並不會受到適合他的個性化教學,他所要被迫接受的還是和其他優秀同學一樣的教學課程,那麼他能聽得懂課嗎?學習能趕上去嗎?情況會好起來嗎?
所以,「名校」是教育「名學生」的,不會為「差生」開綠色通道,「差生」在「名校」,不會變得多麼優秀!
差別
3、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質疑。
這個問題中的兩個名詞都加了雙引號,其實是在質疑我們普羅大眾所信奉的很多普遍價值,比如對「名校」的一致熱衷和追逐,比如對「差生」的普遍歧視和拋棄。
「名校」,在當下社會仍然是多少學生和家長夢寐以求的目標,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不少人的詬病。之所以在這個名詞上加一個引號,我想正是因為社會大眾對一所學校的評價標準絕不是統一的,我們也沒有辦法讓大眾完全信服官方對一所學校制定的評價標準,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元的評價標準才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
總之,差生上重點高中能考重點大學嗎?看了班主任的分析,很多人沉默了,畢竟「名校」和「差生」的距離,可能就如同月亮到霓虹燈的距離!但願現實中沒有這種令人絕望的距離,而多一些可能性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