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豐:藝術是一場慈悲的修行(80幅)

2019-07-11   紅鯉魚文化



從不懂宣紙到從事國畫教學,乃至專業創作,從十六歲到現在,我始終堅信,保持勤奮,堅持學習是我們知行的唯一要素。


——林良豐



林良豐,福建畫壇在全國具備知名度、認可度的為數不多的藝術家之一,除了在山水、佛道人物之上的藝術成就斐然以外,更有著豁達隨性的人格魅力。




林良豐:生於1962年,福建廈門人,畫家。1981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1981至2003年執教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師從著名畫家張曉寒先生,擅長中國山水畫、道釋人物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會長、廈門美協中國山水畫專業委員會會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廈門書畫院畫師、福州畫院特聘畫師、廈門市弘一法師研究會副會長。


林良豐的童年,衝擊視覺的音像作品只有八個京劇樣板戲、宣傳畫及小人書,喜歡畫畫的他拚命攢壓歲錢買彩色封面的小人書,只是為了能邊讀故事邊臨摹書中的人物形象。


在物質貧乏的那個年代,自己動手製作成了包括林良豐在內的孩子們最主要的玩具來源,林良豐總是自己畫圖後刻紙,獨一無二的樣式讓玩伴們都很羨慕,這也成了幼年林良豐學畫的動力。


與那個年代學習繪畫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林良豐在初中時終於接觸到素描等美術教育,並如願考上了福建工藝美術學校。


16歲的林良豐萬萬沒想到,同宿舍的同學報到第一天就根本不用臨摹,信手揮灑便輕鬆畫出水仙、梅花,而自己雖早已喜歡上國畫,卻連熟宣和生宣都分不清,國畫顏料也是第一次見。


幸運的是,在工美期間,楊夏林、張曉寒、王仲謀、許霏、邱祥銳等造詣非常高且極具師德的知名畫家成為了他的導師。

因為國畫底子不足,林良豐堅信勤奮和思考是進步的唯一途徑,技法、理論、畫史畫論、詩歌,他不吝嗇的付出哪怕吃飯、睡覺的時間反覆學習,一有機會就外出寫生,到老師家臨摹黃賓虹、周思聰、盧沉、李震堅、周昌谷、吳作人、林風眠的國畫真跡。


寒暑假回到家,因條件限制,林良豐根本沒有地方畫畫,只能將就在床鋪上臨時鋪上畫毯,跪著畫畫,每天一鋪一收,加之房間西照汗流浹背,但他樂此不疲。


1981年春,林良豐畢業了,因為出類拔萃順理成章地留校任教,繼續跟著張曉寒老師,邊學邊教,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三年的教師生涯。


或許是因為在教書期間遭遇過不公的對待,練就了林良豐堅韌、豁達的心境,從而成就了他的山水和道釋人物創作,他的山水中更多的是靜謐,每一幅佛像作品皆讓觀者心生歡喜心,慈悲而莊嚴。


他也從未因為當下的成績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反而愈發努力地學習,讀書成了生活的常態,離開教師崗位的他不是在處理工作事務,就是在旅行寫生的路上。


林良豐喜歡旅遊,一有假期必浸身自然,如閒雲野鶴般自由自在。作為一個山水畫家,他也更多一份對山川的眷戀和與山川的默契。小溪、暮雲、山嵐、潮汐,都是他屢屢為之謳歌的題材。


他總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的,而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創作,所以,藝術對他來說就是一場修行,慈悲的修行。


他崇尚不事雕琢的自然景觀和恬美、靜謐的田園景象,在他的筆下,一草一木皆帶有幾分「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自在。


他在鼓浪嶼生活了近二十年,與大海更是結下了不解之緣,海邊散步、沙灘靜坐、沐浴月光、聆聽潮音,使得他的畫風愈加洒脫、恢宏,顯露出根植八閩大地所特有的山海風貌。其「藏海」、「潮汐」、「銀波」、「暮海」等作品,更是豁人耳目,別具情懷,餘味無窮。


山川本無言,然而畫家可以代山川而言之,林良豐在其作品中所營造的自然氛圍,總讓你置身於大自然中一般,親切地感受到山川所賦予的那份清新寧靜、安詳和寬容。



















林良豐:藝術是一場慈悲的修行(80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