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積累」中華50個千古名人,一人留下一個成語

2019-12-18     荷葉傘教育集團

每日積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名人,萬古流芳。那既然是名人,有哪些和他們相關的成語呢?下面快和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名人名「語」

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揭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紂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舞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釋義: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屍——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釋義: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45、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釋義: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釋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9、諱疾忌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釋義: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50、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一個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見後用來稱讚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rKOGm8BMH2_cNUg-H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