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時代勢不可當,波濤洶湧,江湖匯聚成海!
90年代的上海弄堂精緻市井,路邊的街坊小吃,騎著三輪車回收破爛的男主角,一場小人物的熱血奮鬥史故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拉開了帷幕。
電視劇《激盪》是今年的獻禮之作,由余丁執導,任重,郭曉東,李念,車曉,侯勇,陶澤如,張逗逗,李亭哲,李誠儒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加盟,共同塑造了平凡人的正能量和大情懷。
激盪的年代成就無數的「陸江濤」
電視劇的主題,是記錄了平凡人的蛻變之路。作品通過陸家小兄妹從九十年代至今,經歷了20年風雨的人生故事,引出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變革發展的滄海桑田,看似質樸,實則匠心獨到。
二哥陸江濤是是一個略顯冒失的年輕人,有著年輕人的血性,敢作敢當,不計後果,是現代年輕人的一個縮影,而大哥陸海波老師肯干,原則性極強,是現在務實派的一個代表。
大哥在修理鋪做手藝人,二哥在廢品站收破爛,為了供妹妹上學,兩個兄弟使出了渾身的解數。
陸家生活雖然艱難,但是他們仍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呈現的也是平凡人的英雄主義,即使生活遭遇了某種殘酷性,仍然能夠保留著夢想和詩意,對幸福生活充滿嚮往。
這樣一種正能量和拼搏意識,也正是促使他們完成成長和蛻變的一種動力。
二哥陸江濤下海,去了深圳,冥冥之中又得到了貴人相助,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努力和機遇並存的結果,上天不會無故青睞某一個人,一定是讓他遭遇了很多的打擊和錘鍊,才能夠脫穎而出。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對於玩世不恭,屢教不改的陸江濤頗有微詞,其實,並非是導演為了製造戲劇衝突提升收視率,而是因為這是展現人物的一個必要的成長階段。
他主動應和時代的潮流,去學習深造,自己開超市,這正是反映出改革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小人物的奮鬥歷程。
激盪的年代成就的何止是一個「陸江濤」嗎?在那個年代,陸江濤只是一個縮影,不管走過多少彎路,只要有上進的動力,家庭和祖國都不會放棄他,最終還是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家庭的感召回歸祖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一張一弛,變革與原則的碰撞
在這部電視劇中,大哥陸海波給觀眾的印象永遠都是一幅穩紮穩打的大哥樣子,當弟弟衝到前面的時候,大哥總是能夠用自己的原則和堅韌為弟弟保駕護航。
「就算事情來了,我也能扛起來!」正是這樣一句話,對於弟弟陸江濤來說,都是無言的愛和支持,大哥的隱忍和堅毅,一次又一次的在挽救和幫助著自家的兄弟,才使得陸江濤最終走向了正道。
即使身處變革之中,大哥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守正之道。大哥陸海波中庸的性格和處理方式,正是電視劇所傳達出來做人的底線和原則。
在這兩個兄弟身上,我們也能夠看到電影中傳遞出來的價值觀碰撞,這樣的一張一弛,動靜結合的策略,涵蓋了當代中國人的共性和普遍趨向。
守護溫情,和觀眾共情
「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一口吃的」
作品中平凡人物的奮鬥故事,拉近了電視和觀眾的共情。
為了供妹妹去上學,兩個兄弟甘願去賣血;
大哥將自己的補貼送給弟弟......
為了家庭,陸家三姊妹都甘願犧牲自己,困難之中的相互扶持和家庭溫暖,激起了每一個人對於親情的眷戀和無限嚮往。
不僅如此,電視在師生情,友情等方面也有更為深入的闡述,海波在溫家鋪子做學徒,師傅對他的知遇之恩,悉心教導,不僅傳授給他技術知識,還教會他做任何做事的道理。這樣獨具特色的呈現,打動了更多觀眾的心,最大程度的做到了共情。
激盪的時代,雖然歲月艱難,前路漫長,卻有親情,有友情,有師生情的守候。
電視通過對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摯情誼的呈現,凸顯了人們為實現夢想,追求美好生活而腳踏實地,一起奮鬥的精神面貌,有溫暖治癒的效果,引領著觀眾對於崢嶸歲月的回憶和緬懷。
年代劇的魅力
」通過一部劇可以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純真,看到上一代友情,愛情,親情的表達,也希望將丟失的東西找回來。「
——《正陽門下的小女人》導演劉家成
代表著80後回憶的糧票和糖紙,小酒館中三教九流的酒客,拉三輪車的,街頭賣冰棍的,唱戲的,那些充斥著年代味道的拍洋畫、斗蛐蛐、吹糖人都是最真實的體現,可以喚回那個時代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時代的魅力。
年代劇之所以難拍,是因為還原的難度和成本,尤其是對於一部30年變遷的時代劇。
很多人從那個時代走過,很多的街區,住宅都已經蕩然無存,更重要的是,一旦不真實,出現紕漏,就會為人詬病。
「還原一個家庭容易,還原一條街、一個社區就困難很多。」尹香今說。
在劇組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能夠呈現出這樣一部作品,可謂是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和時間,最終才得以驚艷問世。
每個人不僅是「激流者」,更是「踏浪者」
《激盪》不僅是波瀾壯闊的平凡人奮鬥史,更是表現社會變遷,人們思想變化的榮光史。它講述貼近國計民生的,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描繪了社會發展中的波瀾壯闊。
在這場發展中,觀眾的年齡跨度比較大,從祖輩到孫輩,都可以深受感染。
或者,你可以為大哥陸海波的憨厚和忠實而感動,感嘆上個世紀整體民風和時代精神,也可以為二哥的熱血魯莽,奮發向上而熱血沸騰,他代表著當代年輕人的奮鬥精神。
在這場獻禮洪流中,觀眾們自發的參與其中,不僅是「激流者」,更是「踏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