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布報告稱,到「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此話題一出,迅速引爆網絡,連續幾天成為輿論焦點。
這很正常,畢竟糧食的特殊性和其他任何產品都有所不同,是絕對生活必需品,而且關係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利益。這一數字從極為權威的國家社科院報告中出現,意味著並非開開玩笑,也不是張口就來,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於是,有很多人開始了「糧食危機」的憂慮,覺得這樣的數字過於嚇人。
那麼,到底1.3億噸的糧食缺口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真如有些媒體說得那麼可怕嗎?
在聊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得搞清楚全國人民一天的糧食消耗量。
查了一下,有市場研究機構做過評估,14億中國人大約每天的糧食消耗量為80萬噸。為了更加嚴謹,找了一下官方數據,2016年的,不過影響不大,畢竟大夥的食量每年都差不多。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人均每年的主糧消費量包含原糧,穀類、豆類以及薯類的消費,分別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加起來就是256.7千克,相當於513.4斤,摺合為每天每人消耗1.45斤及各類主糧。
以14億人口作為基數計算的話,全國人民一天消耗的主糧為1.45斤*14億=20.3億斤,也就是10.15億千克,摺合100.15萬噸。以此可知,一年14億人消耗的主食為3.7億噸左右。
1.3億噸的缺口相當於年度消耗總量的35%,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少吃半斤糧食,或者相比以前要少吃一頓主食。
這麼一看,除了需要減肥的朋友之外,對於更多人,特別是體力勞動者來說,還真是不小影響。
不過,大夥不必擔心,少不了你們這頓飯的。
為什麼這樣說?給大夥兩組數據就明白了。
1、《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總計庫存有9.1億噸。
2、澎湃新聞的報道顯示,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而且這是個保守數字。
也就是說,以目前的糧食儲備來看,就算全面零生產零進口,都夠全國人民吃上個2年半左右。如果大夥積極響應國家倡導,嚴格執行「光碟行動」的話,1.3億的糧食缺口不用4年的時間就能全部省回來,而現在距離2025年還有4年多的時間。
當然,不可能是零進口。雖然我國是全球第一產糧大國,但是同時也是全球第一糧食進口大國,其中主要原因是糧食生產的種類和需求出現結構性差異。有些糧食品種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出口,但也有些糧食需要進口,甚至大量進口。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進口量維持在1億噸以上。2019年我國累計進口穀物和穀物粉1785.1萬噸,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合計10609.2萬噸,較2018年下降9.2%。縱觀近幾年,糧食進口處於逐年下降的趨勢。
另外,我國糧食進口還有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大豆的進口量遠遠大於穀物,而大豆相比起穀物,在生活中的需求量並沒有多大。如此看來,所謂的「進口依賴理論」也很難服人。
我國糧食的主要進口來源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阿根廷。2018年以前,美國糧食特別是大豆所占的比重非常大,18年開始,巴西和阿根廷成為我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大麥和小麥的主要來源國是美國和澳大利亞,油菜籽的最主要來源國是加拿大。
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屬於「五眼聯盟」的成員,關鍵時期,不可依賴。至於巴西和阿根廷,大夥也不能太過放心,特別是阿根廷。雖然說他們有天然的產糧優勢,但是糧食控制權卻不在他們手裡,因為四大糧商(ADM、Bunge、Cargill、Louis Dreyfus)已經通過控股和提供種子的方式將這兩個國家糧食種植、儲存、價格和運輸的話語權掌控。而這四大糧商中有2家屬於美國企業,一家荷蘭企業,一家法國企業。
近段時間,很多國家都傳出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消息,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的關鍵信號。而且按照海關總署的數據,2020年1-7月,我國累計進口糧食7451萬噸,同比大增22.7%,為近些年來新高。
如此看來,重視糧食確實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而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出的貢獻就是節約糧食,你現在節約的每一粒米,可能會成為你未來避免少吃一頓飯的來源。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fPLB3QBd8y1i3sJKb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