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被移出群聊!」一家長曬老師聊天記錄,請您來給點建議!

2020-08-05     育兒小彤

原標題:「你已被移出群聊!」一家長曬老師聊天記錄,請您來給點建議!

有人說「家校」溝通難,難於上青天。

有時雖然很難,至少會有溝通的餘地,

最可怕的莫過於——「你已被移除群聊。」

我們一起往下看:

因老師拖堂,家長被移除群聊

前段時間,有一位家長吐槽,被老師移除了群聊。他說:

「看看這位老師,一句話不滿意,就把家長從群里踢出去了。她天天拉堂,還不能讓人說了?」

但是網友的評論有些出人意料,大部分支持老師,認為拖堂是老師負責任的表現:

老師也想早點下班,但知識點得一個一個講…我們要理解老師…

…畢竟一個學校那麼多年紀,那麼多班,總有最後出來的班級。那不是天天都得噴?

建議你轉校或者轉班級…

老師們委屈重重

關於家長群的事,經常會上熱搜,引起正反兩方的激烈討論。

面對家長群,老師們也是有苦難言。老師說:

「手機總是『滴滴滴』沒完沒了的響,家常里短的消息分分鐘99+」

有時候在群里通知家長一些事情,馬上有家長跟帖:

老師說的對!

老師辛苦了!

老師想的真周到!

老師您好,今天的作業是什麼啊?

……

隨隨便便就是99+,滿屏都是重複信息,而老師所強調的信息,早就被刷沒了。老師說:

「家長群是班主任可以方便通知家長消息,與孩子或老師工作無關的消息請慎重發表。」

一些家長沒在第一時間看手機,就可能錯過公布的重要信息。

老師只能一遍一遍地重複,保證能讓所有家長都能收到。

類似這些問題,老師表示非常地無奈,在朋友圈調侃道:有時家長比小朋友更難搞!

在家長群反映問題,為啥會讓老師有較大的反應?

一位班主任說到:

「家長有些問題會比較敏感,讓老師很為難。比如換座位的問題,如果一個家長在群里提出問題被解決了,是不是其他家長也會在群里要求換座位?如果沒有得到解決,是不是又會牽扯到『收禮』等言論?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師該怎麼辦?」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群里有其他家長在,一個問題無論大小,在群里容易被放大。

而老師的管理能力可能會被質疑(儘管很多家長不會開口說)

這時,一些老師會選擇強硬的回應,個別老師會採取極端手段。

有一些網友說到,自己也是老師,遇到這種情況壓力會非常大。

遇到這些情況,如果家長可以採用和老師私聊的方式,效果會更好一些。

這2個不良關係模式中,會有你嗎?

縱觀老師和家長的「不良」關係,這2種模式比較常見,看看是否有你?

【1、家長比老師懂教育】

有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比老師更懂教育,有些時候無意中和老師成為了對立面。

在處理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先是指責老師。

而孩子更是有樣學樣,必然和家長站在統一戰線;如果孩子和老師關係僵硬,在學習中的交流就會存在問題。

對於這樣的方式,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與這種態度相反的是

,家長有意把姿態放的很低,而且誤以為和老師搞好關係,就要說好話,甚至去送禮。

【2、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長每天送孩子、接孩子,匆匆忙忙進出學校。

而老師在一旁和藹可親地笑臉相迎、相送。

一個學期下來,家長對老師的印象也就是如此:無論颳風下雨,老師都站在那裡。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如果孩子在學校淘氣,和老師單獨交流的機會就會很少。

久而久之,老師和家長的關係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長和老師如何相處關係更融洽?

對於這種問題,徵集了一些網友的建議:

【1、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你理解我的工作,支持我,同樣也會被理解。

之前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生物學家的兒子帶著一隻昆蟲請教老師,但是老師並不認識。

老師對孩子說:「你爸爸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你去請教他,我也想知道這隻昆蟲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來找老師說到:「我爸爸說了,他也不知道,他說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時想不起來了。」

說完,孩子遞給老師一封爸爸的信,信上面詳細介紹了昆蟲的名字、特徵等知識。最後還說到,這個問題由老師回答會更妥當。

看來,這位爸爸的做法很高明,既幫助了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又支持了孩子。

對於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也是如此。不要「丁是丁、卯是卯」,教育孩子更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

達到教育的一致性,就可以盡最大限度去幫助孩子。

【2、互相尊重,保持良好溝通】

老話說:「親其師,信其道」。

孩子的學校教育,老師有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會起到決定意義。

因此,老師受到家長和孩子的尊重,是孩子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在這種教育中,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家長喜歡用老師嚇唬孩子:

「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的老師!」

這樣是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反而會讓孩子對老師有不好的印象,甚至會讓孩子害怕老師,極端的則會厭學。

其中,家長和老師要把握一定界限和分寸。

比如開篇提到的例子,家長或排隊吹捧,或相互叫囂,都不利於關係進展;有些老師在群里也可能有失身份,對家長有各種不當言論。

更有家長有意挑戰這種尊重,在以前的新聞里了解到:

四川某書記的前妻公開在家長群里要求老師給孩子道歉,她說到:你對書記女兒說這話,什麼意思?

莆田某學校家長和老師聊天時,讓老師看其手機,手機中列出自己認識多位公職人員,還把職務一一表明……

但是,老師也不要歧視任何一個孩子,不要在他們成長中留下陰影。當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不要總把責任推給家長。

在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下,少摻雜些情緒和功利,多一些理解和自省,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明晰。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老師馬修曾說過: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所以,家長和老師的教育需要達到一致,它們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當家長和老師無法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時,受傷害的當然還是孩子。

老師也許不能讓所有家長都滿意,但請你相信:絕大多數的老師,從前、現在、將來,都在為了孩子盡心盡力......

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遇到問題莫衝動,靜下心來尋找有效的溝通之道,會更容易解決孩子的問題。

圖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eTCv3MBd8y1i3sJ08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