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粉絲刷榜被監管約談:中國影視圈最大的「泡沫」何時能破?

2019-07-26     投黑馬

眾所周知,中國整個娛樂圈對於明星的依賴是非常嚴重的,比之鄰國明星疊代率很高的韓國,以及明星循環較慢的美國都有很大不同。

許多影視項,代言,綜藝等攸關收益的項目都與明星的人氣和粉絲關注度有直接掛鉤。

隨之而來,(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行業人士就開始過分關注各大明星在網絡的所謂「人氣」。

以往看來,新浪微博常被認為是中國明星粉絲流量的最大集中地,只不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個集中地或許更充斥著大量泡沫。

7月22日,一則並不太引人矚目的消息再次將「粉絲刷流量」的話題放到了公眾眼前,北京消協聯合海淀區消協就「明星勢力榜」投訴問題緊急約談了新浪微博相關負責人,要求其重視消費者訴求,對相關投訴及時核實處理。

這一次監管的約談背後其實有著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大概是在一周之前,7月14日,微博號@明星勢力榜發布關於本周新星榜數據異常公告稱,「近日反垃圾系統監測到,新星榜上部分明星粉絲通過非法第三方渠道對榜單數據進行刷榜,造成榜單閱讀人數、互動數、社會影響力數據異常。」

後來經過調查確認,「明星粉絲後援會公開承認利用非法渠道刷榜,而明星本人和經紀公司對於刷榜行為並不知情。」

「鑒於此次刷榜行為的嚴重性,將暫停刷榜明星上榜資格一個月,本月為該明星購買鮮花的用戶將於近日收到退款。」

從實際情況來看,參與這次刷量的明星包括蔡徐坤等的粉絲會,其行為和新浪公布的情況如出一轍。而且,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不僅微博粉絲數刷量已經接近常態,而且其手段之多,分工之細緻,簡直是打造了一條精細繁雜的產業鏈條——在這個產業鏈條之後,最受傷害的無疑是影視娛樂產業以及數以億計的廣大消費者。

明星榜單:

專為粉絲設立的「吸金黑洞」?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的明星都有微博,那麼針對這些明星,微博也會進行一些排名,於是便有了「微博明星勢力榜」。這個榜單通過明星與粉絲的互動,社會影響力,正能量等信息為他們排名。

從6月份明星勢力榜上來看,第一名是蔡徐坤,第二名是最近剛從《創造營》出道的周震南,第三名是演員朱一龍,似乎非常符合粉絲的趨勢,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這個榜單背後有著太多水分。

自7月16日起,北京市消費者保護協會就陸續接到多起「因新浪微博明星停榜引發的退款投訴,消費者反映為參加新浪微博『明星勢力榜』的某明星打榜而購買虛擬鮮花」,「7月14日主辦方發布公告暫停該明星的上榜資格,並承諾對本月為該明星購買鮮花的用戶進行退款。」

馬上第二天,微博的危機公關就開始全面運作起來,馬上在致歉聲明中表示,「經調查確認,該明星的粉絲後援會公開承認利用非法渠道刷榜,而明星本人和經紀公司對於刷榜行為並不知情。」

「鑒於此次刷榜行為的嚴重性,暫停刷榜明星上榜資格,並安排為7月給該明星購買鮮花的用戶進行退款。」

微博方面稱,7月17日已完成對通過榜單購買鮮花贈送給該明星的用戶,共2668人的退款。

這個事情其實有點「搞笑」,因為熟知網際網路生態,尤其是短視頻直播的人應該知道,粉絲打賞鮮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現金交易也是家常便飯,只不過這一次在微博明星榜上恐怕是有點失控了。

其實不僅僅是「明星勢力榜」這個單一案例,還有很多其他微博榜單也存在諸多問題。

就在7月20日晚間,周杰倫的超級話題被突然的高流量推送至排名第一位,至此一個新的熱詞「亂世愛倫」也由此誕生。

據說原因是因為一句「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的質疑,令周杰倫的粉絲「被迫營業,打榜、刷數據」。

根據北京商報的報道:「因為周杰倫本人沒有微博,沒辦法轉發評論本人發的消息,所以此次周杰倫粉絲被迫營業只能做超話的數據。每個粉絲需要完成具體的任務如簽到、評論等,一天獲得40積分,從而通過積分為愛豆打榜。」

周杰倫的粉絲號稱是「被動刷量」,那蔡徐坤的粉絲恐怕就是「主動刷量」了。

就在上個月的6月11日,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公安部組織開展的「凈網2019」專項活動中,北京警方將涉嫌研發上線名為「星援」APP用於製造假流量的犯罪團伙抓獲,而該應用正是幫助蔡徐坤製造一億微博轉發量的幕後推手。

「星援」是一款為粉絲提供輪博服務的APP應用,自上架以來大量星援及粉絲使用其進行輪博操作,以此增加愛豆微博的轉發量和曝光率,為愛豆獲得更多人氣。 這款工具的實力非常強大,去年蔡徐坤新歌的視頻內容,短短十天轉發量超過1億次,評論量超過20次,點贊量超過106萬次——如此「驚人流量」顯然不是蔡徐坤自己的實力所致,而是背後的粉絲工具帶來的結果。

粉絲刷量的七宗罪:

娛樂圈的最大的泡沫何時能破

從表面上看,粉絲刷榜刷量的行為只是更改了幾個數字和部分榜單的排名,但實際上,這幾個改變的背後卻牽涉多方的收益,而且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1)商家品牌遭殃

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商業價值,代表著一種標準。品牌商在尋找合作明星時,為了讓旗下產品有更好的傳播效果,勢必要選擇擁有更高流量的明星。此時刷榜數據就產生了作用,並成為明星拿下商業代言或者公關機會的一個重要參考。

如果都是刷量造成的人氣,品牌方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實粉絲帶來的數據,哪些又是機器或者程序帶來的結果,長此以往,自身的品牌商業操作勢必就將是建立在虛假的結構之上。

2)平台喜憂參半

從這一次的爭議來看,對於微博來說,顯然被約談,撤榜,甚至退錢給粉絲都是其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對於其商業利益以及社會聲譽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另一方面,蹊蹺的是,流量真真假假的背後,看似處於第三方的平台也能從中獲得一定好處。微博設立了明星榜單,其實不可能不知道潛在的危險。

粉絲為了讓自己喜歡的明星居於前列,便會日復一日地登錄平台,重複操作打榜流程,引起話題熱度後也能吸引更多其他用戶的關注。

隨之而來,平台方便能有較高的用戶規模和用戶活躍度。對於網際網路公司而言,用戶流量就是根本,就是賴以生存的一切——一個利益閉環就此誕生。

3)流量明星的負擔

流量明星亦稱「流量藝人」,特指那些深受歡迎、粉絲眾多明星。對於許多明星來說,粉絲的行為他們是控制不了的,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經紀人團隊又在處心積慮地利用粉絲為明星謀取利益。

流量明星這個稱號,對於許多看重實力的演員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好的標籤,很多明星被貼上「流量」標籤後就註定要面對各方,甚至是監管部門,官方媒體的冷嘲熱諷,這也一方面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另一方面,這也不妨礙這些巨大的流量成為他們成名的助力。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的產物,粉絲越多其商業價值越高,明星效應就相當於網際網路產品的「流量」,而網際網路從誕生之初就被冠以「注意力經濟」標籤,「流量為王」與明星效應其實又是不可分割的。

4)藝人經紀的變質

既然有流量明星,有粉絲刷量,那麼藝人經紀和管理公司就必須配合協同參與這一「勾當」,否則就無法最大化自家藝人的經濟利益。

據業內流傳,現在的經紀人一定要有網際網路思維,「要懂得怎樣通過各方協同關係來幫助自家藝人刷流量。」

與此同時,據說一般流量藝人現在還有專門帶粉絲做數據的數據組,專門盯著各種合作的品牌方,發了微博之後數據組就會轉發,然後粉絲就跟著一起轉發、評論,這也造成微博的數據水分越來越高,為了幾十萬到幾百萬的粉絲數和轉發量,藝人經紀的職責之一現在就包括「買水軍」。

5)行業生態被徹底破壞

其實微博刷量的新聞被曝出,可能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早在百度貼吧時期,刷量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那個時候把他們稱為「水軍」,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這些曾經的「水軍」隊伍在不斷地壯大,技術在不斷地攀升,涉及的範圍更是愈加廣泛,隨之而來的是——整個TMT行業的生態被徹底破壞。

除了微信閱讀量過10萬+,還包括短時間內讓你的視頻觀看量過百萬、為店鋪創造巨大的流量,吸引消費、登上微博熱門榜單、豆瓣電影評分變高,乃至現在的明星勢力榜刷榜。

「最便宜刷量粉是25元1萬個,初級粉是2元100個」 」註冊半年以上的微博小號需要1元/個,註冊兩年以上的微博小號則為1.5元/個「 ……在種種行業潛規則的影響下,生態難言有任何改善的可能。

據艾漫數據公布的數據,中國全年娛樂總無效聲量,從2017年61%占比上升到了2018年的64%,也就是說網絡上超過六成的「聲量」,可能都是「水分」!

6)影視劇質量下滑

曾幾何時,中國的影視項目看中的是內容和質量,但是從進入所謂網際網路2.0時代起,影視項目開始重點關注流量,尤其是流量明星,因為平台收購劇的參考標準很大程度上是看能帶來多少點擊量。

長此以往,質量很難保證。更突出的是流量明星們帶來的高片酬問題,拿到的片酬跟他們的能力不符合,從明星5000萬,8000萬,再到1個億的片酬,直接導致某些影片和電視劇的製作成本水漲船高,沒個幾億根本搞不定一個一線的片子和劇。

好在隨著明星「限薪令」的出台,對於流量的片面追逐終於得以降溫,「票房破41億的《流浪地球》的最大價值是讓流量明星失去價值……」 中國影視圈對於流量還是有反省能力的。

7)觀眾的利益受損

最後的最後,受傷或者利益受損的無疑就是廣大觀眾,其中也包括那一群鐵了心為偶像刷量的粉絲。

目前不少偶像的粉絲早已不只是為偶像打榜,而是把刷榜看成了一種上癮的行為。

很多人經常一個人手裡有二三十個小號,每個號都要按相同的流程操作一遍數據。

甚至許多人光自己手動刷量還不過癮,還去購買外掛程序刷量。長此以往,粉絲的這種嬌慣就助長了整個行業生態的惡性發展。

當然,有的時候粉絲刷榜也是被動無奈的,就像是此次周杰倫超話事件,本身偶像的影響力並不需要用這種方式去證明,但別家的粉絲為了偶像使勁刷流量,這就會讓不明真相且只看重數據的第三方對周杰倫產生質疑,這背後顯現的是整個評判標準已經有所扭曲,需要遏制和改變。

而且,會扭曲的還不是當事的粉絲而已,更有千千萬萬局外的觀眾,如果所有的數據都是虛假和人為炒高的,那麼又如何讓觀眾客觀判斷真實好壞呢?

(文章來源於:第一院線摘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c-tLmwB8g2yegNDU6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