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祈雨殺頭牛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燒巫師?

2019-10-06     高廣銀

古代中國文明的形成,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村落社會、村群社會和國家社會。在上古時期,任何人都可以藉助巫師的幫助和天溝通。在某些古代典籍里,五帝中的顓頊,也有的記載是周穆王,斷絕了這種普遍的聯繫方式,於是把天和地給分開了,從此和上天溝通這事,只有帝王和巫師才能做。

古代文明里,人的知識來自於上天,誰能夠控制與上天溝通,誰就擁有了統治力。夏禹、商湯這些有名的帝王,都通過巫術來祭天和祈雨。而且商王密切監督這些巫術的活動,同時族長也掌握了祭祀的規範和禮儀,通過這種宗教活動掌握國家。

古代巫師通過和神靈溝通,獲得了特殊地位,除了祭祀還兼職觀察天象,制定曆法的職能,有的巫師還要研究醫藥為他人治病。巫師能夠通天,能做很多常人不能做的事,當然也享受常人不能享受的福利,看似非常爽的職業。但是巫師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那就是生命。

玩自焚祈雨

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登基之後,沒過多久就遇到了7年大幹旱,當時幾乎所有的祈雨方式都用了,包括殺牛,殺奴隸等等,都不管用。於是商湯找來了首席占卜師,讓他想辦法。巫師給了一個終極必殺技,那就是拿巫師祭天,燒了最高級別的巫師。

當時最高級別的巫師掌握在國君商湯手裡,也就是說商湯要玩自焚。商湯先是剪掉自己的頭髮,還有指甲,在一片桑樹林裡燒掉後向神靈祈禱,結果真的就下起了雨。在古代身體髮膚,都是身體的象徵,商湯也是很幸運,否則下一階段就必須動真格的了。

之所以燒掉巫師來求雨,並不是巫師待遇好,而是因為巫師有和上天溝通的能力,燒掉巫師可以上天進行清晰對話,古代都是藉助玉石這種通訊工具與上天溝通,有時候會出現信號不好的情況。商朝還把這種燒巫師祈雨,起了個專有名詞「焚巫尪(wāng)」。

不過後世對「尪」也有不同解釋,認為不是燒掉最高級別巫師,而是燒掉長雞胸的人,有的說是瘸腿的,還有一種說法最神奇,說是指鼻孔朝天的人,因為這樣可以接雨水,有感應作用。

後世把商湯求雨,捨生取義的做法認定為聖明君主的行為,甚至把商湯和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齊名。不過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政治秀也是必須的,有利於維護商湯呼風喚雨大巫師的形象。比如後來的天子,都會在宮裡騰出一塊地,在春耕的時候動幾下鋤頭,被稱為「籍田禮」,都是為了維護親民的形象。

到了商朝中後期,燒巫師求雨成為了一個慣例,但是不能再燒天子了,要燒那些專職的巫師。在後來發掘商代甲骨文當中,記載了很多拿巫師求雨的事情。

到了周朝,巫師有了詳細的分工,不僅僅用來自焚求雨,更多是從事文字記錄工作。而且隨著燒的巫師越來越多,發現這個事也不太靈了。比如有一年魯國大旱,魯僖公本打算燒幾個巫師來求雨,但是手下大臣卻勸諫說,燒了他們不一定能夠祈來雨,不如我們多備一點糧食,挨過這個旱季才是正理。

武王伐紂的前夕,周武王就曾經讓人來算了個卦,結果算出來結果是凶。姜子牙就衝上來,把算卦用的工具都搶過來扔到地上,說「枯草和烏龜殼哪能知道吉凶」,別管他,照打就是了。這個時候人們對於上天的神已經沒有那麼迷信了。

周武王認為「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大意是,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功績,公平公正就會使百姓滿意,此時人們對待上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人們也慢慢相信巫師文字的力量,比如《淮南子》中記載: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就是出現糧食從天而降,鬼在夜裡哭泣的怪異現象。文字出現,為什麼鬧到這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文字的力量,在於它和知識的聯繫,文字包含溝通天地的工具作用。巫師成為最早的記錄歷史的史官。根據考證,最早的史官,也擔負著巫師身份。

曬太陽求雨

燒巫師這種做法太殘忍,但是政治秀還是要做的,於是後世人們想出了一個變通的做法,那就是在太陽底下暴曬,雖然辛苦了一點,但是不會傷害性命,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巫師替代君王。有一年齊國大旱,晏子對齊景公說「這是您同百姓同甘共苦的良好時機,利用好這個機會可以和山河共患難,如果下雨了,百姓都會感激您。」

於是齊景公在外面曬了兩天,果然下了暴雨。這種既不用燒巫師,又能夠收買民心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地官府的歡迎與效仿。只要地方上一乾旱,官員就會率領百姓去曬太陽。東漢章帝時期,遭遇了一場大旱,朝廷百官都一起去曬太陽,不久之後,下了一點小雨,於是百官就回去了。可是太尉鄭弘覺得誠意不夠,於是一個人又足足曬了一天,果然下起了傾盆大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鄭弘的先例,後來很多官員開始紛紛效仿,求雨成為表達忠心,升騰發達的一種手段。東漢時期,有一個郡大旱,於是太守照例曬太陽,但是曬了兩天,不見效果,手下有個叫諒輔給太守建議,不如我們學商湯,自焚如何?正要點火的時候,感動了上天,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讓太守名噪一時。

在董仲舒《春秋繁露》就記載求雨的細則,春天求雨的時候,要先曬幾個巫師,再派幾個巫師祭祀求雨,如果還沒有祈到雨,那麼就要擇一個好日子,造一條大龍,7條小龍,往水中扔幾個蛤蟆,在然後殺兩頭公豬,找幾個童男跳祈雨舞...西漢時期的祈雨都已經有詳細的操作流程了,儀式非常複雜。

官場求雨為了政治秀,可是老百姓求雨就玩真格的了。他們不僅僅要曬巫師,而且還要曬負責下雨的龍王。在一些民風剽悍的地方,不但沒有這些繁文縟節,而且還用威逼利誘的方式對待龍王。比如百姓會限定龍王10天內必須下雨,否則就會把龍王抬出廟宇進行暴曬,再不下雨,會把龍王和廟一起砸了。

巫師的歷史意義

在古代,巫術當中的技術可不僅僅是手舞足蹈和念念有詞這麼簡單,負責巫術活動的也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巫婆神漢。這些巫師負責和神靈進行溝通,還負有很多重要的使命,比如要在乾旱的時候求雨,在有人生病的時候給他治病。為了求雨,就要研究氣候和天象;為了治病,就要研究醫藥。久而久之,巫師們也就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成為早期科學產生的土壤。

巫師們長期觀察天象,對於曆法和節氣擁有了很多的知識,周禮當中就把這些知識進行了總結,變成了迎春之禮、迎秋之禮之類的禮儀。這些禮儀的功能除了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其實也是在指導農民,春天來了該播種,秋天到了該收穫。祭司們的豐富知識,在中國沒有變成系統的科學,而是變成了各種實用的規矩。

巫術當中情感的那一面,也就轉化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愛父母,愛兄弟,愛朋友。如果說周公制定的禮儀還保留了一點神秘主義的色彩,那麼到了孔子這裡,這一點殘存的神秘主義也消失了。古代的中國人對父母磕頭,是表達對父母的孝順;對朋友作揖,是表達對朋友的尊敬,這一切都非常自然。遠古時期的巫術,就這樣完全轉化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禮儀。中國也因此沒有成為一個宗教和科學的國度,而是成了一個「禮儀之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VTvrW0BMH2_cNUglN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