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迴響,colette 最終還是來了次「encore」

2020-05-09   Steppy潮流周志

原標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colette 最終還是來了次「encore」

《colette, mon amour》

Sarah 很早就開始嘗試將奢侈時尚和街頭美學融合。在創立 Off-White 前,Virgil Abloh 曾在 colette 工作,在他的早期職業生涯中,Sarah 曾投資過他的 Pyrex Vision 品牌,還和 OAMC 的 Luke Meier 和 Shayne Oliver 的 Hood By Air 有過緊密的合作。

(image:Highsnobiety / complexcon)

歸根結底,Sarah 令 colette 販賣的是不僅僅是商品,還有文化內涵,即使是在商店一樓桌子上售賣的鑰匙圈、打火機等。店內還設有一個藝術畫廊,並且時常會舉辦展覽、簽名售書活動、音樂會和小組討論,這一切都為其銷售的商品帶來了生動的文化底蘊,並使 colette 成為了創意人士的聚集交流地。這也難怪為何都閉店幾乎三年了,時裝界仍對 colette 念念不忘。

Thom Browne 的獨角獸現場。(image:colette)

CHANEL 的裝置現場。(image:colette)

倘若有機會看到《colette, mon amour》全片,你會看到裡面採訪了不少業界人士,包括 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Futura 2000、Virgil Abloh、Ronnie Fieg、sacai 設計師阿部千登勢、Doublet 設計師井野將之,以及塗鴉藝術家 Kevin Lyons 等等。提及 colette 他們如是說:

作為 colette 的頭號粉絲的 Ronnie Fieg 也借著最後的 farewell 機會,與 colette 攜手打造一款《colette, mon amour》紀錄片店鋪限定聯名連帽衛衣,並於今年 2 月 6 日至 10 日在 KITH SoHo 期間店鋪開設一間 colette 店中 pop-up store。

(image:KITH)

而這條紀錄片除了涉及不少業界人士的出現與採訪外,當中最令人動容且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些形形色色在 colette 工作的員工的「心事」了。

colette’s staff (image:colette)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 Hugues Lawson-Body 曾提及,「colette 是第一個有真正多元團隊的精品零售店......在門市裡可以看到來自郊區的人,有些人是直接走進店內,詢問是否可以來此任職,他們不穿制服,員工得保有自身的風格,所以有時大家會難以分辨這個人究竟是顧客還是員工。」

colette’s staff (image:WWD)

說到 colette 的員工,Uli 想起剛結業那會,不少人仍沉浸在依依不捨的情緒當中時,僅僅三星期,一群在 colette 工作的前員工便宣布另起爐灶,開設一間全新 select shop,NOUS。

(image:NOUS)

NOUS,法文意為我們。兩位創辦人都是 colette 的前員工,分別是曾在 colette 科技及鐘錶部門工作了 14 年的老員工 Sébastien Chapelle 和負責 colette 街頭服飾與球鞋領域 9 年的 Marvin Dein。店鋪的選址也有點妙,落在與 colette 原址不遠的 49 Rue Cambon,且店內同時聘請了幾位同樣曾在 colette 工作的前員工。

(image:NOUS)

大概是因為創辦人和 colette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人自然而然會將 NOUS 和 colette 放在一起作比較,甚至未曾了解,便為 NOUS 蓋上 colette 2.0 的標籤。

所以,這是事實嗎?Uli 可以很確定地和你說,並非如此。不過,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接下來不妨來看看這兩家店到底有何區別吧。

無可置疑,到底還是 colette 「培養」出來的,Sébastien Chapelle 和 Marvin Dein 骨子裡還是有著那份藝術涵養。所以不難發現,NOUS 確實沿襲了 colette 結合藝術、時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生活方式。

(image:NOUS)

NOUS 和 colette 最大的相似之處便在於舉辦各種 pop-up store 以及店鋪櫥窗裝置展示,每個月都會和不同藝術家及設計師合作,例如有浮世繪藝術 UKIYO-E PROJECT、法國藝術家 JR 等等。

(image:NOUS)

「這家店其實是由一位歐洲投資者投資,他是 colette 的忠實顧客。過去我們在 colette 的工作經驗豐富了我們的想法,同時令我們獲得支持去延續這個故事。」Chapelle 及 Dein 曾強調,NOUS 絕非什麼 colette 2.0。

(image:NOUS)

哪怕未曾親臨其店,只要你打開 NOUS 的官網會發現,在選品上,其實和 colette 有很大區別的。

NOUS 販賣的商品主要和兩位創辦人擅長的領域有關,總的來說以男士街頭潮流、3C 產品以及生活方式產品為主,涉及鐘錶、科技產品、眼鏡、配飾、書籍、街頭潮服及球鞋等,但暫未有計劃售賣女裝。

NOUS 店鋪售賣的部分商品。(image:NOUS)

如今,NOUS 在巴黎、日內瓦、倫敦、杜拜等地已有 6 間店鋪。據說在瑞士私募基金 21st Luxury 的支持下 NOUS 正實行全球擴張計劃,接下來其全球第七家門店將在美國邁阿密開業。

縱然 NOUS 是由 colette 原班人馬創辦,說到底還是遠不及 colette 對時裝潮流人士有著如此多的愛恨交纏,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有機會能到店裡逛逛也是一件不錯的事吧。

(image:NOUS)

Sarah 曾在某個採訪里提到,「我們一直不願為 colette 出版一本書,因為我們覺得,店內的氛圍無法轉換到紙張上......你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體會那種感覺,那是屬於巴黎的特殊年代,永遠都會是最獨特的,但我們已經展開新紀元了。」

(image:colette)

colette 在它最美好的時代選擇優雅地退場,將來也會有其他選貨店出現。如果要說 colette 的終結最後給世人留下了什麼,我想除了經典和回憶外,還有一個「方向」,促使我們思考未來零售業的面貌和可能性。

如果你手上有 colette 以前的 Tee,把它們收納到 Steppyplus 最新推出的 ART-T 畫框裡面,絕對是最佳操作,嘻嘻。(image:colette)

開設概念店的想法不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究竟未來會有什麼突破性的方式去展示衣服和其他類型的產品呢?可能就需要你我他去做了。

(image:colette)

最後,說了這麼久的《colette, mon amour》全片呢,sorry,Uli 我也搞不到。但,預告片還是能讓大家解解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