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我們有一天會「望豬興嘆」。
在和雞鴨魚牛羊肉等PK中,總是被票選為最受國人歡迎選手的豬肉,最近在價格上也開始揚眉吐氣,一路飆升,讓不少人感嘆連豬肉都吃不起了。
昨天晚上,我去路口常去的包子店,發現門口,也悄悄貼上了一張A4紙,白紙黑字寫著:小店扛不住了,一個包子漲價5角,肉價一跌馬上恢復原價。
你最近是不是也少吃豬肉了?有沒有一點想念它呢?沒關係,我幫你給吃肉找到了一個最好的藉口,那就是:貼秋膘!
俗話說得好,春養骨頭秋養膘,養秋膘,是一個傳承多年的民俗。
話說回來,為啥要養膘?
在過去,民間有一個流行的行為,那就是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如果體重減輕了,就叫「苦夏」。想一想,夏天體重變輕,這很好理解,天熱沒食慾,飲食也清淡,自然就瘦了。
過去的人,往往以胖瘦為標準,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女性都想身材好,一味追著瘦,天天鬧著要減肥,瘦了自然就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貼秋膘的首選,就是吃肉,以肉貼膘。
肉怎麼吃?南北還有不同講究。
北方通常是烤肉,汪曾祺就寫過,北京人貼秋膘,就是烤肉。烤肉還分文吃和武吃,文吃是讓後廚烤好後送到餐桌上,武吃是自己烤,得站著,或是一隻腳踩在長凳上,因為大火烤,人熱,衣服穿不住,大火烤著,大都脫得只穿一件襯衫,「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剽悍豪霸之氣」。
南方要精緻許多,特別是江南地區,一個代表就是吃螃蟹,無論是李漁還是曹雪芹,都有描寫,不過現在秋天吃蟹也成了舉國流行,「河蟹至十月與稻梁俱肥」,腿粗肉滿、膏滿脂豐,清蒸,蘸點姜醋汁,秋天正是吃螃蟹最好的時節。
無論是北方烤肉,還是南方吃蟹,還有各種牛羊肉進補,貼秋膘,都是把動物的「膘」給貼到人身上。
和人一樣,其實秋冬,也是動物養膘的時節,牛羊過冬積蓄脂肪,蝦蟹準備產卵,連豬也是這時候開始慢慢變胖的,而它們的肉,就進補到了人身上。
不光是吃肉,為了能找點理由吃東西,以前的吃貨們也是拼了,關於秋天的吃喝,全國各地,各有講究。
山東人立秋會吃面,「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面」,這都很常規,它們還會吃一個特別的,叫做「渣」,是一種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據說是「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可以預防腸胃不好。
浙江吃的,和山東的「渣」有點像,舟山地區,會給小孩吃蘿蔔子、炒米粉等調和的食物,以防積食。鎮海、奉化一帶,還有給兒童喝綠豆粥、服酒麴的,叫做「祓秋」,寓意是孩子吃了,長得又快又壯。
天津人要啃秋,又叫咬秋,是在立秋這一天,買一個大西瓜或者是香瓜,全家人圍在一起啃,理由跟之前一樣,據說也是可以對腸胃好。不過,這個還有典籍蓋章,張燾在 《津門雜記》中寫道:立秋之時食瓜,日咬秋,可免腹瀉。
江蘇人也要吃西瓜,理由換了一個,說是可以「不長秋痱子」,無錫等地方,還要把西瓜和燒酒一起吃,理由仍然是「腹瀉很忙」。
杭州流行吃桃子,立秋那天,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吃完了還沒完,要把桃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時,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我們四川人當然也有講究,一個說法喝立秋水,一個說法是吃涼宵。
立秋水,我在查一些民俗詞典時,說是全家老小各飲一杯,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水是什麼水?根據相關資料爬梳,應該是井水,立秋日,大人從河裡或者井中取水,給小孩子喝下,按照過去的思路,喝了立秋水的小孩,哪怕秋冬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瀉,仍然是「腹瀉很忙」。
講究一點的,還有用井水煮小赤豆或黑豆水喝的,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具體是「取七粒至十四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據說也是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在一些書里,川東的風俗,是要在立秋這一天吃「涼宵」。
什麼是涼宵?據說是用糯米製作、再進行冰凍的粥,立秋吃涼宵,寓意夏日結束,秋日來臨,並且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意思。
涼宵如今在四川沒怎麼聽說,雲南一帶倒是有,麗江的冰粉涼宵很有名,仔細對照了圖片,應該就是我們的涼蝦,涼宵、涼蝦,讀音也很相似,可能是一種食物,只是涼蝦多用米來制。
立秋水、涼宵不過是一個意頭,事實上,四川人的秋天,吃得可多了。
美食家車輻,著有一本《川菜雜談》,裡面就寫了涼爽的秋天,按中醫來講五臟屬肺,食物的五味中辛味散肺氣之郁,應當「平補」,沒有病的健康人可以食補,「可食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
不過能補秋膘的,當然還是肉,在四川,隨便問個尋常人家,秋天要吃什麼肉,倒是沒有講究,各種做法都在吃,燉肉、烤肉、白切肉、紅燜肉、紅燒肉…… 不光是豬肉,雞鴨魚一樣吃。
總有人能把養秋膘搞出花頭來,比如李劼人。
寫出《死水微瀾》的他,還當過成都市副市長,據說就拿手一道煙燻兔,他的朋友回憶,留學法國時,他們想吃,李劼人說,必須要用花生殼來熏,才能吃到真正的家鄉味,採買的朋友不知道花生的洋名,只好畫圖,跑遍了巴黎的旮旮角角,才在郊外一個了吉卜賽人手中買到兩斤。
李劼人
張大千的花樣更多,每到秋天,他就喜歡操辦一桌川菜,大宴賓客,他自己研發了不少菜式,最喜歡用的調料是四川泡菜。
招牌菜一個是「大千雞」,據說是他的獨創,還曾在日本發揚光大,由嫩雞丁和青辣椒、紅辣椒、胡椒、花椒、豆瓣辣醬等一起烹調,口感細嫩滑潤,微辣不燥,與川菜中「宮爆雞丁的荔枝味、怪味雞的怪味、豆瓣燒雞的豆瓣味、糊辣雞的糊辣味」等,相似又不同,獨具一格,被稱為「大千風味」。
大千雞
出生在四川內江的他,最愛一道小蒸籠粉蒸牛肉,經常專門跑到牛市口,買椒鹽鍋盔,夾著粉蒸牛肉吃。
據說,夏天一過,他餐桌上出現最多的是粉蒸牛肉,這道菜,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干辣椒麵,張大千對干辣椒麵都很講究,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上香菜,在台北吃不到粉蒸牛肉時,他乾脆自己做,小蒸籠換成大蒸籠,米粉換成玉米粉,結果大受歡迎,成為又一個「大千風味」。
粉蒸牛肉
這倒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豬肉漲價有什麼要緊?秋養膘,跟著做一個雞肉、牛肉,就能get張大千同款呢。
文字|萌鹿
圖片|漫成都資料庫、視覺中國、百度百科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