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咸陽8個小眾絕美的古村落,你或許都值得一去

2020-02-24     古村記

陝西,咸陽。

因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秦朝都城所在地,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裡兩千多年歷史人文厚重。

一起來看看咸陽8個小眾絕美古村落,你去過幾個呢?

1 程家川村


位於彬縣龍高鎮香廟,古老寧靜的村落。這裡位於涇河河谷之間,三面環水,四面環山,一山獨起谷中,群山勾連,呈九龍搶珠之勢,素有「養生絕佳地、風水第一村」之稱。


村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古民居群古樸雅致,猶如世外桃源般風光秀麗。靜靜的涇河從村子的南邊逶迤而過,整個程家川村落酷似一條大船,西臨船桷石,東依鳳凰翅,靜美古樸。


程家川古民居是迄今彬縣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宏大,唯一僅存的古民居群,宅院布局方正,有高大圍牆隔離,院院相連,掩映在自然山水之間,蔚為壯觀。很多人家的門額上都有「耕讀傳家、和氣致祥」的家訓,入村便覺靜美溫潤。

2 袁家村


袁家村坐落在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下,風景秀美古樸,被稱為「陝西的小麗江」,村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分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溝壑區兩大類。

這裡有各具特色的關中美食,還有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各種特產、甚至還有毛驢拉著磨盤磨辣子面。

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者——唐昭陵,這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坐落在九嵕山上,昭陵陵園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唐肅宗建陵石刻,是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這裡還有關中第一大峽谷——涇河大峽谷。這裡是鄭國渠所在地。鄭國渠建於即秦王政元年,修建初衷是孱弱的韓國提出的"疲秦"計劃。秦國正好有提高關中糧食產量,修渠的意向。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灌溉關中280萬畝土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3 安吳村

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安吳村。邁進村子,一張巨幅《那年花開月正圓》海報張貼村口,道路兩邊磚混結構的仿古建築整齊劃一。

清代吳氏家族開始興旺發達,全盛時期的吳氏莊園占據著整個安吳村,當時,吳氏兄弟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院落,現在遺存下來的只有昔日周瑩居住的東院。


吳家大院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宅院布局,精緻古樸的建築,高達50厘米高的門檻,處處讓人感受到吳家當年的輝煌。

4 柏社村


柏社村位於三原縣最北端,因歷史上廣植柏樹而得名「柏社」。始建於晉代,距今1600多年,下沉式地窯四合院和少數傳統關中民居是其特色。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個村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地面你看不到它!是一座隱沉於地下的村子,風景格外獨特。


這個村子擁有保存完好的地坑式窯洞,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原生態窯洞群,有的窯洞現在還住著人,下到一戶人家的窯洞,清涼之氣撲面而來,土炕、老式門窗、古樸家具。

村落周邊為典型的關中北部台塬田園自然景象。在這裡,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微風蕩漾下一切顯得那麼的靜謐、古樸而又美好,令人陶醉。

5 劉老閣村


劉老閣民俗文化村位於唐高祖李淵獻陵西4.5公里的徐木鄉畢家溝村,始建於清順治五年,以主院和左右兩分院構成。陣宇之間互連互通,開成七十七套連環陣,內部結構有九曲連環洞、鴿子翻身、陷井、槍眼、甘泉井、高窯、天頂洞、賜善堂、藥膳堂、螞蟻陣、龍鳳台、土地祠、洞天福地、官戴亭、悟齋舊址、觀音堂、大成殿、吟經堂、田字洞、驚蛇洞、老君堂、逸仙洞等,入一口可出多口,還有梅李園,杏花莊,桃源村,整個住宅占地面積7.7畝,「洞天福地」深77米,甘泉井深77米,是目前國內保留最為完整的雙七星陣窯洞式民宅。

6 唐家村


位於旬邑縣城東北7公里處,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以唐家大院聞名遐邇。被稱為渭北高原上的傳統民居瑰寶。

現存唐家大院有兩進三院,據說鼎盛時期共有院落87個,約2700多間。唐家大院始建於從道光五年(1825年),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其間歷時43年完工。當年清代時期唐家富甲一方,如今後裔也大多居住在唐家村裡。

7 武塔村

陝西省武功鎮武塔村,位於東臨漆水河,風景秀麗古樸。村落以武功報本塔聞名遐邇。

該塔為陝西名塔之一。據《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於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重建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報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淵故宅改建而來,也是李世民的出生地,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高39.66米,每層辟四門洞,真假相間,變化有序,整個塔勢挺拔俊秀。每年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於塔頂周圍,人稱「胡燕朝塔」,為《武功八景》之一。

8 烽火村

陝西省禮泉縣的烽火村,南依白莽山,北臨涇河水。烽火村原名「白靈宮」,傳說早年在此地挖出了戰國時白起的墓。解放後村子改名「烽火村」。這座白莽山下的小村莊曾是聞名全國的紅旗村。

走進村子,頗具延安窯洞風格的民居,整齊劃一,樣式古樸,在樹蔭遮掩下,顯得恬淡而靜謐。


早在1954年,烽火村就是全國農業戰線上「學大寨」的一面旗幟。長期以來,烽火村以紅色文化和鄉村旅遊融合式發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和參觀者到訪。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N_Hd3AB3uTiws8KS0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