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馬五三——崤山南道與崤山北道

2019-05-28     洛寧城事


從現在看,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310國道的修建,從洛陽往西到西安的陸路交通線,都取道河南省澠池縣往西,到三門峽市一線,這樣做,距離近,從修路、走路的經濟效蓋來看,都是最高的。可是,這必須在現代修路技術的支撐下,才能完成。可以遇山打洞,逢溝架橋。

回顧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秦朝到明清,從東都洛陽到西京長安,人們不得不走崤山南道或崤山北道才能到達。而崤山南道、崤山北道究竟經過了現在的什麼地方,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據《洛寧縣誌》(1991年版)的記載:

一、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國派孟明視率兵偷襲鄭國,未逞,返至崤山,遭晉軍伏擊,全軍覆沒,屍橫遍野,孟等被俘。

二、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為報崤戰之仇,秦穆公親自督師,攻破王官城(今山西聞喜南),秦兵歸時,從茅津過黃河,到崤山,收埋三年前戰死的將士屍骨。

三、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河內公獨孤信大將軍,率數萬人過崤坂。

四、唐開元五年(7/7年)玄宗經崤南道赴東都,行至永寧北崤谷,因道窄車輛受阻,河南尹李朝隱等被罷官。

五、天寶三年(744年),山東租糧四百萬石,經黃河、洛河和崤南道運往長安。

六、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整修崤山雁翎關古道,洛寧區段相應修整。

這其中,明確提到了崤南道,相對應,必然也會有崤北道,可究竟這些道路經過現在的哪些地方,並未記載與說明。尤其是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到現在已過了二千多年,古道歷經千年的演變,面貌早已變化,或被今路替代,或已成為農田。試想,二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有限,甚至連鐵器工具還未出現,更不消說炸藥了。面對深溝,高大的石山,奈何不得。但人們的探險步伐,是不會停止的。古人難以改造自然,可仍然可以利用自然。不知是啥時候,人們發現了翻越崤山有兩條道,即崤山南道,崤山北道。近段時間,通過實地考查及參考文字資料,大體上可以還原古道的路線。

崤南道路線:從東往西經洛河川,東宋(鄉),西塢,中河,頭峪,三里橋,陳家院村,店子(鄉)寬坪,崤底關,菜園(鄉),抵達三門峽市。

崤北道路線:(從西往東)三門峽市經菜園(鄉),雁翎關,宮前(鄉)順連昌河而東,再分為二,北路經澠池縣,新安縣至洛陽。南路經楊坡,三鄉(鄉)順洛河川至洛陽。

兩條路線的優缺點:

崤南道,優點:道路相對穩定,少受季節性河流的影響。

缺點:路程遠,還要翻越兩次山嶺,一是崤底關,二是寬坪西南處的山嶺。

崤北道,優點:較崤南道路程近,只翻越雁翎關一次。

缺點:順連昌河而下,經今龍脖水庫段,河床變窄,受河水季節性變化,路易改道。

註:至於現在的省道249線,從宮前以東,往東南上山經池頭到頭峪的道路,是何時所修,並未見到文字資料,是否是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所修,待考證。在春秋時期,這段道路不會有,因當時面對高大的石山,人們無計可施。

作者簡介:馬五三,男,生於1950年,洛寧縣城郊鄉在禮村人。1970年參加工作,洛寧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級教師。2010年退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N9C_2sBmyVoG_1ZlL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