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問醫答·第十二期
面對疫情,《生命時報》全新推出「疫問醫答」欄目,聚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個你最關心的問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2月4日,國家衛健委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強調,老年人、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人,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易感人群,且重症風險高於其他人。
為什麼血管差的人感染風險和重症風險更高?怎樣足不出戶增強抵抗力?血管不好的人,如何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給血管差的人總結一套全方位的防護建議。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教授 丁榮晶
本文記者丨張芳
本文編輯丨張冕 鄭榮華
1 為什麼血管差的人更易感染?
防治傳染病有三大要素:找到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好易感人群。
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心腦血管病患者就屬於易感人群,被感染後,肺部病變也相對嚴重,相比其他人更應做好預防。
有媒體統計梳理髮現,在早期披露的死亡病例中,有23例提及既往病史。其中,60.9%合併高血壓,47.8%合併糖尿病,17.4%合併冠心病,13%合併腦梗。
病毒進入人體後,需要與細胞表達的受體結合,進而對機體造成損傷。
目前專家推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受體,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即ACE2),其主要攻擊靶點是II型肺泡上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ACE2表達降低與急性肺衰竭發生相關。
既往有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患者ACE2表達本就存在下降,同時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免疫力降低,所以抵抗力相對其他人更脆弱,一旦感染傷害也會更大。
2 血管不好,怎樣降低感染風險?
在這次疫情中,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格外重視預防感染,但也不必過分恐慌。在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居家隔離等基本防護的同時,可採用多種方法提高機體抵抗力,進而降低感染風險。
心腦血管病患者日常應做到:
堅持服用治療藥物,每天監測早晚血壓和心率;
每餐八分飽,食物多樣化,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避免素食和過分油膩飲食;
適當增加有助增強抵抗力的食物,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提出,大豆及製品、蘑菇、枸杞、黃芪、瘦牛、羊肉等食物,都有助增強抵抗力;
每天飲水不少於1500毫升;
保持良好心態,保證充分睡眠;
堅持在家做運動,有助保持或改善心肺功能。
3 哪些鍛鍊有助增強抵抗力?
心腦血管病患者應注重鍛鍊心肺功能,這對增強抵抗力有重要作用。推薦兩種改善心肺功能的鍛鍊方式:
1呼吸訓練
通過呼吸訓練,既能提高呼吸效率,又能保護心臟功能,增強體質,減少感冒。
全身放鬆站立,將雙手疊放在小腹上,吸氣時小腹鼓起,呼氣時小腹自然還原,一次做8~10個,休息2分鐘後繼續做第二組,每天做2次,每次可做2組。
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保持吸氣時小腹隆起,逐漸延長吸氣時間至3~5秒,呼氣時小腹放鬆,延長呼氣時間至6~10秒,一次做8~10個,休息2分鐘後繼續做第二組,每天做2次,每次做2組。
2 原地高抬腿
原地站立,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雙腿依次交替抬起,做高抬腿動作,然後逐漸加快速度,剛開始以1分鐘為1組,做2~3組,心率、血壓控制穩定的患者,可延長到2分鐘,做2~3組,兩組之間休息2分鐘。
運動前、中、後要記錄脈搏,運動中的脈搏最好較運動前提高10~20次/分;運動前後即刻記錄血壓,運動後高壓(收縮壓)不要高於運動前靜息狀態20毫米汞柱;運動後的心率最好在1分鐘內恢復到運動前。
運動中如出現胸悶、心慌、出汗、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坐下休息,同時監測血壓和心率,必要時含服硝酸甘油。
除了關注心肺功能,血管不好的人,還需通過力量訓練改善機體的代謝能力。
推牆運動訓練上肢
從做1組開始,每組10~15次,若一周後感覺很輕鬆,可增加為每天2組,兩組之間休息1分鐘。
仰臥提臀訓練軀幹
每次從做1組開始,每組5~10次,一周後感覺輕鬆即可增加為2組,兩組之間休息1分鐘。
靠牆蹲馬步訓練下肢
從10~15秒開始,每周3天,逐漸增加至每天3~5分鐘,如不能完成,也可採取坐位,交替抬高下肢,從每天5次逐漸增加為20次。
練習時要保證「用力時呼氣」,避免因屏氣造成胸腔內壓增加和血壓波動。力量訓練一般為每周3天,隔日訓練即可。
丁榮晶表示,只要平時生活方式健康,心態平和,保證睡眠,血壓、心率等指標控制良好,心腦血管病人被感染風險和染病後的嚴重程度,不會明顯升高。
如果發覺自己出現低燒、咳嗽等症狀,為減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可先在家服用感冒藥,自行隔離,觀察兩天,不用著急去醫院。
一旦發燒持續,且出現胸悶、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則必須儘快到醫院就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科普
【疫問醫答】中央空調會不會導致疫情擴散?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機率多大?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鍾南山院士: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鍊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7個方子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徵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麼過?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
爸媽,聽話!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籲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麼?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於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鍾南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