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東坑鎮毛窯村變化這麼大,發展底氣更是足!

2019-09-17     靖邊新聞

「從2013年『三訪五促』到2017年,市委辦一直幫扶我們村,2017年起轉由縣發改科技局幫扶。這些年我們村無論是電力、道路、飲水、耕地等基礎設施,還是村民的觀念,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8月25日,靖邊縣東坑鎮毛窯村黨支部書記賈志萬在提起該村的發展現狀時感激地說:「說句實在話,沒有市委領導和縣上的大力扶持,毛窯村再過十年也發展不到現在的水平。」

基礎設施補「短板」,一年一變化

行走在如今的毛窯村,水泥鋪設的生產道路、通往村組的砸磚道路遍布在307國道和毛王路的兩側。幾年來,毛窯村累計新建了兩條通往村組的道路,共7.8公里。17個村小組有15個都修通了砸磚路或水泥路,有效改善了過去不下雨塘土亂飛,下了雨泥濘不堪的狀況,群眾出行變得更加便捷。「剩下兩個小組的道路修建計劃已經納入縣十三五規劃當中了。」賈志萬說。

2016年,毛窯村還進行了電網升級改造,過去輪電放水的情景一去不復返;同年,改造圈舍60個,發放價值15萬元的優質種羊,養殖業在南部幾個村小組得到快速發展;2017年到2018年投資建設2660畝高標準農田,全村總耕地面積突破3萬畝,水澆地達到12000畝;2018年到今年,投資實施人飲改造工程,建設水廠兩座,400戶已經免費安裝了凈水器,其餘的後半年有望一次性解決,困擾多少代人的飲水問題將得到切實解決;市委辦還多方聯繫協調,為村裡修建了文化廣場,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說起毛窯村這兩年的變化,賈志萬如數家珍。

村裡變化大,群眾有頭腦

數年間投資1000多萬元改善一個村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力度在靖邊縣實屬罕見。然而更大的變化其實是發生在村民頭腦中的變化。

東坑鎮毛窯村位於靖邊縣城西30公里處,全村被307國道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山樑溝壑縱橫,北部地勢平緩,巨大的地理條件差異讓南北兩地的發展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家住在307國道以南小泉圪嶗村小組的張加平由於妻子患病做了幾次手術,幹不了重活,大兒子和兒媳婦都是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其他的孩子還在讀書,家中嚴重缺乏勞力,這讓張加平一家陷入貧困。家裡僅有的幾十畝土地全是旱地,收入多少全看老天爺,張加平一家的生活似乎看不到一點希望。

2016年,張加平被村裡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市委辦駐村工作隊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為他量身定製了脫貧計劃。危房改造讓張家平一家住進了敞亮的新房子;土地貧瘠,工作隊另闢蹊徑,幫他家送種羊、建圈舍發展養殖業;村裡還每月600元聘用張加平為保潔員;兒女上學也都能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張加平一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通過幾年的努力,張加平家裡飼養的羊子已經達到100多隻,養羊已經成為他家裡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張家平脫貧致富的過程也是該村南部幾個村小組轉變觀念、發家致富的一個縮影。

除了發展養羊產業,南部山區還主動向旱作農業發達的地區學習,大力發展貝貝南瓜等旱作小雜糧產業。在高渠梁村小組,成片的貝貝南瓜正茁壯成長,雖然今年雨水少,鋪了薄膜的南瓜卻並未受到影響,依然鬱鬱蔥蔥。

「南瓜耐旱,種植技術簡單,收入也比傳統的小雜糧高出不少。」賈志萬介紹。如今,養殖業和南瓜種植已經成為了南部幾個村小組重點發展的產業。

毛窯村307國道以北土地平坦肥沃,立地條件好。隨著2660畝高標準農田的建成,村民的種植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轉變。

「以前,我們毛窯村的水地以種植玉米為主。」賈志萬說。這一方面是由於毛窯村村民思想觀念落後,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土地、水利等諸多條件的限制。這幾年,隨著村裡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以及受到伊當灣、黃家峁等周邊村的影響,毛窯村也開始嘗試種植蔬菜。

在村民黃小紅家中,四個大棚內種植的辣椒已經開始上市。一大早,黃小紅夫婦就拉著辣椒去東坑售賣。幾個鄰居看到支部書記賈志萬,紛紛過來介紹情況。

「今年辣椒價格好,這幾天螺絲椒一斤都上3塊了。這一棚螺絲椒能產大幾千斤。」

「今年我們家本來也準備建幾個大棚,結果買了個拖拉機,資金不夠沒建成。你看看人家的辣椒長的多好。」鄰居賈志英羨慕地說。

基礎設施的改善,在毛窯村村民中引發了怎樣依靠土地發家致富的頭腦風暴。賈志平把自家的兩畝芹菜的上市時間設定在農曆7月15左右,根據上市時間倒推播種時間,他認為那個時間段的蔬菜價格會更高;賈志英一家則認為投資資金購買拖拉機比建設蔬菜大棚更有利潤……

「去年,全村蔬菜的種植面積還只有2000畝出頭,因為效益好、收入高,村民們紛紛開始效仿。今年的蔬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到5000多畝,翻了一倍多。」賈志萬說。

凝心聚力,群眾增收有信心

雖然村裡的農業種植結構大幅調整,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但是賈志萬和靖邊縣發改科技局的駐村第一書記王鑫卻依舊心存憂慮。因為,他們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制約全村發展的重要因素。

原來,隨著毛窯村蔬菜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如何讓蔬菜賣個好價錢成了擺在村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當前,毛窯村種植的蔬菜銷售途徑主要是伊當灣、東勝等周邊幾個村和定邊縣白泥井鎮兩個地方。「周邊幾個村的蔬菜收購價格普遍比白泥井低,所以村民更願意把蔬菜送到更遠的白泥井。」賈志萬說。然而由於路程遠、損耗大、不能適時了解當地實際的蔬菜需求等多方面原因,毛窯村的蔬菜雖然在品質上勝過當地,收購價格卻往往比當地的蔬菜價格低。

經過多次的調研論證,王鑫和賈志萬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村裡建設自己的冷庫,成立蔬菜銷售合作社。「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全村的蔬菜進行捆綁銷售,在銷售蔬菜的過程中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賈志萬說。

村裡還計劃著再成立一個農機合作社。「相比其他村的農機合作社,我們有著更大的優勢。」賈志萬說。原來,毛窯村集體有一塊一萬畝的樟子松基地,省林業廳每年給毛窯村撥付管護經費10萬元,賈志萬計劃著用農機合作社的割草機為基地除草。這樣,農機合作社就有了固定的收入,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合作社計劃把全村的貧困戶都吸納進來。」賈志萬計劃著:「合作社可以先行墊資給貧困戶耕地,年底用合作社分紅抵扣,這樣可以為貧困戶節約很大一筆流動資金。」

7月1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博到聯繫村東坑鎮毛窯村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賈志萬向李博彙報了這一想法。始終關心毛窯村發展的李博對這一想法表示肯定,要求鎮村負責人詳細做好調研規劃、經費預算等工作,並及時彙報工作進展和遇到的困難。

「有了市委領導的支持,我們想法一定能夠實現,村民的收入一定能再上一個新台階!」賈志萬信心滿滿地說。

作者:王笑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LxPPm0BJleJMoPMTA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