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福財
2019年12月中旬,劉學(右)在寧夏閩寧鎮採訪當地閩寧合作企業。
福建新聞廣播 供圖
在福建省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的2019年度福建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美人物」推選活動中,福建新聞廣播記者劉學獲「最美新聞工作者」稱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對劉學的採訪中看到「最美」二字里凝聚著劉學從業13年來不斷深入基層、錘鍊「四力」的點點滴滴。
善於在基層發掘新聞
冒著寒冬,驅車200公里前往採訪地,從清晨5:30蹲守至19:00,第二天又補充採訪。福建新聞廣播採訪部主任李連申對劉學在2011年的一次採訪印象深刻。
劉學蹲守的是福建石獅市的一家愛心饅頭店,這家店自開業起,堅持每天免費給貧困人群發放饅頭。廣播報道《大愛無聲——一位記者眼中的特殊饅頭店》讓劉學收穫了他的第一個中國新聞獎。福建記協曾評價說:「報道不僅體現了記者作風好,而且文風樸實,對場景觀察細緻入微、生動逼真,有極強的畫面感,攝人心神,引人入迷。」
劉學在2012年到2019年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數十次獲得福建新聞獎。2018年,他用了將近10個月的時間完成消息《福州市民為釣魚島自古就屬於中國又添鐵證》,摘得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消息類一等獎。
「善於從群眾中發掘新聞是劉學作為記者最突出的能力。」李連申說,劉學始終堅持往基層去,到現場,采實情。
福建是颱風多發省份,每每颱風到來,劉學都奮戰在「追風」第一線,走村串戶採訪。2016年,超強颱風「尼伯特」直撲福建,在高速、國道阻斷的情況下,劉學連夜搭乘消防緊急救援隊的車輛,挺進重災區坂東鎮,在斷水斷電的環境里連續採訪3天,將災區最真實的情況傳播出去。
多次收到群眾送來的錦旗
劉學有3個每天必點開的微信群,群里有分布在福建各地市的群眾,這是他做監督報道的重要新聞源之一。
2016年8月,福建新聞廣播組建民生輿論監督特別報道組「1036三劍客」,劉學作為該報道組的中堅力量,堅持為民發聲維權。
他曾深入調查福建省聯網照相館拍攝出入境證件照高價收費亂象。7篇系列報道引起福建省公安廳重視,福建省出入境管理局吸納報道中的外省經驗做法並進行了大量調研,建立起了市民辦理護照免費現場照相和同步網絡審核制度。
劉學調查福州基層街道文化站欺上瞞下、建而不開的情況,引起福州市政府重視,各區政府制定整改方案,眾多基層文化站重新開放,並同步完善了管理辦法,讓民生工程真正回歸了民生。
通過一篇篇涉及民生的報道,劉學和他的團隊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發揮了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多次收到群眾送來的錦旗。
善學習的全媒體記者
劉學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廣播采編領域。
從業以來,劉學不斷嘗試廣播新聞與網際網路融合報道。每年福建省兩會和全國兩會,劉學都牽頭策劃開設專欄,通過微信、H5等新媒體手段拓展傳播覆蓋面。劉學還積極學習無人機視頻拍攝和短視頻剪輯等。今年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劉學在現場完成了廣播的融媒體報道,發布短視頻30餘條。
劉學還是一位熱心公益的記者,先後策劃「讓愛回家——防老人走失黃手環」公益派發、「愛老敬老拗九節」等公益活動。
2016年,福建遭遇強寒潮,多地下起中雪。劉學在採訪中看見戶外工作人員抗寒衣物欠缺,積極聯繫福建省義工俱樂部策劃了「一件大衣抗寒潮」公益活動。福建新聞廣播啟動抗擊寒潮特別直播,節目持續了5個小時,為近百位一線戶外工作者提供幫助。此外,「尼伯特」颱風過後,劉學牽頭策劃了重建受災小學活動。以此為契機,福建新聞廣播發起了「書聲計劃」公益行動,號召全省聽友向八閩各地校園捐贈愛心書籍,該計劃至今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