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李小龍「打」出2.3億美元票房,被打者,成就了下一個時代

2019-10-02     週遊世界電影

說到華語電影,不得不提功夫電影。功夫類型片,是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的招牌,在華語電影史上,誕生了很多功夫巨星。這其中包括近期比較火的吳京,以及之前成功打進了好萊塢的成龍和李連杰。而且在所有的華語明星中,成龍是唯一一位憑藉他在電影界的影響力,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語演員。

但是要說華人演員中,功夫巨星的代表,李小龍是無法繞開的一個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李小龍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的局限在電影的範疇里了,他所象徵的是一種文化現象,這其中包括他作為一名電影明星的影響力,但是更多的,是他作為一名武術家,作為一名武術理論的研究者,以及武術哲學的思考者,以及武術理念的實踐者對這個世界影響。

影迷們認識李小龍更多的是通過他的電影,在他短暫而輝煌的電影生涯中,李小龍僅僅以主角的身份,在大銀幕上貢獻了四部半作品。而這四部半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的。在當時邵氏正如日中天的香港影壇,李小龍憑藉自己的真功夫,在兩年內將剛剛建成的嘉禾影業帶到了可以和邵氏分庭抗禮的地位。而李小龍也憑藉自己在功夫片上的造詣,迅速成為了華語第一巨星,並得到了世界影壇以及好萊塢的關注。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在對打鬥氛圍和真實感的營造上,要領先當時的同行幾個時代,以至於在李小龍猝然離世之後,整個華語影壇都忙著尋找李小龍的替身,但是幾經嘗試之後,終究再難找到李小龍這樣的功夫大師。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功夫電影不得不改變了李小龍創作功夫片的思路,所以才誕生了後來的成龍和李連杰。成龍的成功,在於他在功夫打鬥中,加入了詼諧幽默的動作,這其中很多橋段,是他借鑑默片大師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的表演方式。成龍在這些大師身上學到先進的表演理念的同時,他還借鑑了他們堅持不用替身的職業精神,也正是憑藉這種拚命三郎的職業精神,成龍在找對自己的戲路之後,迅速在功夫電影領域奠定了屬於他的地位。

緊隨成龍之後的功夫巨星,是曾經多次獲得了套路冠軍的李連杰,李連杰的成功,在於他飄逸優美的動作更加符合觀眾對於俠客的審美。所以相對成龍而言,李連杰更適合在傳統武俠電影中扮演角色,他擅長的傳統套路動作,更加符合武俠的意境。但是成龍和李連杰再也沒有打出過李小龍功夫電影中真實感和實戰氛圍,這完全受限於他們自身對功夫的深刻理解。說到底,功夫是一種兩人或者多人搏鬥的技術,它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小的損失,給予對手最致命的打擊。

之所以在李小龍之後,很多電影明星都無法再現李小龍的輝煌,完全是因為他們並不具備李小龍對功夫的理解和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其實也是為什麼李小龍的電影,在多年之後仍然具有讓影迷們無法抵抗的魅力。看過李小龍電影的觀眾們會發現,其實他的電影很多放在現在看,劇情相當的簡單,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甚至很多橋段也不太符合故事邏輯。但是一旦李小龍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開始他標誌性的動作和「吼吼哈哈」時,觀眾們瞬間就被李小龍全身心投入的功夫場面所折服。

在1973年的時候,李小龍拍攝了他人生中的倒數第二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完成的電影作品。這部影片就是後來取得了2.3億美元的《龍爭虎鬥》,相對於李小龍前期的三部作品而言,這部影片的規模更加的宏大,參與製作這部影片的背景也更加強大。這部影片由嘉禾和美國的華納電影公司共同投資拍攝,由羅伯特克羅斯執導,而參與這部影片演出的,除了李小龍之外,還有著名的香港電影中的反派配角石堅,以及當時已經在武術執導領域小有成就,現在已經是華語功夫電影大哥之一的洪金寶。

這部影片當年的製作成本高達80萬美元,當然這個製作成本僅僅是針對華語電影而言,對好萊塢而言,這部影片自然算不上是大製作。而且當年的投資方美國華納公司擔心李小龍在國外的影響力不足,還請來了幾名美國演員助陣。為的就是保證這部影片在國外的票房成績,但是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而且真正撐起這部影片票房的,絕對不是那兩位名不見經傳的美國演員。

在李小龍所有的功夫電影中,《龍爭虎鬥》的故事情節,顯然有故弄玄虛的成分。在影片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功夫理論,在現在看來應該不是出自李小龍的本意,而那些關於「幻影」的台詞,也不過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因為有兩位外國演員的加入,李小龍在影片中的戲份顯然被壓縮了不少,但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打鬥場面,毫無疑問的來自於李小龍。而在影片中扮演反派的洪金寶,更是在影片一開頭就被李小龍打的落花流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參演這部影片的群眾演員,在日後都成為了香港影壇獨當一面的標誌性人物。這其中包括出場僅僅幾十秒的成龍,以及為李小龍替身的成龍和洪金寶的師兄弟元華,而且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是香港殭屍片的宗師級人物林正英。

在這部影片上映46年之後,仍然會被觀眾們津津樂道的主要原因,是李小龍對這部影片的貢獻。由於年代久遠的原因,現在我們很難考究當這部影片剛剛上映的時候,是如何在觀眾之間引起轟動的,但是經過了歲月的洗滌,這部影片中最珍貴的,最能讓觀眾們銘記的,絕對是李小龍精彩的打鬥場面。雖然在這部影片中,翻跟頭的動作李小龍用了替身,雖然這部影片的主導權並沒有在李小龍的手上,但是多年之後,李小龍證明了他在這部影片中無可替代的價值,就好像李小龍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一樣。

《龍爭虎鬥》能夠在當年取得2.3億美元的票房,離不開李小龍在影片中精彩的打鬥場面,可以說這2.3億美元的票房,是李小龍身心投入的「打」出來的,而在影片中被李小龍打的這些人,在幾年之後,撐起了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特別是洪金寶、成龍、林正英等人,他們見證並深度參與甚至是代表了香港電影在八、九十年代的輝煌。雖然這些人並沒有在功夫上達到李小龍的成就,但是他們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在電影上傳承了李小龍精神。

經過多年之後,當年在《龍爭虎鬥》中很多所謂的精彩,都已經落後於當下的時代了,真正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唯有李小龍在影片中貢獻的精彩表演——真功夫。而所謂的真功夫,並不是說李小龍當時就真的是以一個搏擊者的狀態表演電影的,而是他以一個真正的武術搏擊理念去拍攝這部影片的,這也是這部影片多年後的魅力所在。而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被李小龍打了幾十秒反派的成龍,在幾年之後成為了華語功夫巨星中的翹楚,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成龍成功的打入了好萊塢,並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也是華語影壇至今為止,唯一的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小龍還為華語電影史「打」出了一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但是如果李小龍不是英年早逝,他應該也會沒有意外地捧回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但是李小龍的偉大也不需要所謂的電影獎項來認可,他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全世界認識到了功夫的偉大,而不是功夫電影的偉大。李小龍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還在於他在功夫中,所表達的那種不低頭,不認輸,不畏懼的精神,這也是後來的功夫明星們,無論再高的票房,再多的獎項,都永遠無法複製李小龍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上講,李小龍之於世界觀眾是唯一的,是偉大的,是無可替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DFHmG0BMH2_cNUgpd_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