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手上球拍不好打,可能就是這兩種情況:火燒棍和棉花杆

2019-10-16     羽毛球必看

1、磅數與彈性的關係是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我們開始要討論的高磅是指拋物線右邊「越緊繃」的現象。

2、如果把每次擊球都當成人體大腦與發力肌肉組織配合的一個計算與實現的過程,這個公式如下:控制力=人本身的力量+球拍本身硬體的彈性+線床本身的彈性!

經過訓練後人本身的力量會越來越大,那就相當於,達到同樣的控制力,但需要後面兩個彈性力的補充就越來越小,而這兩個補充的力越來越小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人對於控制力的把握只要控制自己本身的力量即可,而不用去考慮後面球拍的彈性數值與線床的彈性數值,等於一開始我們力量不夠,不得不靠球拍與拍線的彈性來補充的時候,我們是同時拋著三個球玩,而到力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後兩個球可以捨棄掉了,到達只拋一個球的極簡情況,這種情況得到簡化後,便能去追求組合球路與戰術等更高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高水平選手都不約而同選擇硬度較高的球拍再配合較高磅數的原因。

3、另一些現實方面的原因:

1:高磅擊球響亮,剛開始打球的時候總是羨慕別人打球聲音很響,後來才發現達到這一點的客觀原因是發力要非常集中同時擊中球拍甜區,主觀的原因就是球拍的磅數越高這個聲音的亮度就越好,打球的時候叭叭的聲音有時會像興奮劑一樣激勵人往更高的水平發展,同時也更方便打球的人通過聽擊球的聲音糾正自己的擊球技術。

2:高磅的線床穩定性更高:磅數越高,橫豎線之間相互咬得更緊,擊球的時候橫豎線的走位現象越少見,每一次擊球,人的力量其實施加到球拍上面去再通過線床的彈力最終才作用到球上面去,球頭微觀的示意圖如下,每次擊球都是線床產生彈性形變的過程,而彈性形變有時會伴隨著橫豎線的移位,尤其是對於像劈殺這種大發力切擊球頭的技術,帶給豎線跑位的力量更大,線跑位會造成線床形狀不規則,也給控球帶來更大的考驗,這種情況下,解決的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升磅再升磅,讓線床剛如鐵板,降低彈性形變的空間,增加橫豎線咬合的力道。

4、高磅也好,低磅也罷,最關鍵還是要適合用拍者,我們這裡不能幫你判斷磅數,因為每條線,每台穿線機,每位穿線師,甚至不同的天氣,不同的穿線師的心情,都會有影響,我們只能提供指導的思想,就是「適合」。

線床形成的剛性影響出球的時間,當球與線床接觸的時間剛好與人發力的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人與球拍形成最大的同步性,也稱共鳴/共振,最小的力而獲得最大的位移,從這個角度分析,如果球友覺得手上的球拍不好打,可能就是這樣兩種情況:

1:線床剛性太強,球與線床接觸時間太短,爆發力不夠用,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把力量發到球上面去,只好掄拍發力,難受,繃床效應太差,球很難到後場或者殺得起勁,直觀的球拍感覺就是:燒火棍!

2:線床剛性太弱:,球與線床的接觸時間太長,力量都已經完全發出去了,還粘在球拍上面不走,出球粘滯感太強,沒有乾脆利落的感覺,鏡面效應太差,控球性能下降,直觀的球拍感覺就是:棉花杆!

磅數:高磅不一定很硬,低磅不一定很軟,適合你的底線在於,能否在球拍與線床塑造的彈性環境中自如的爆發你的力量,我發現,對磅數的看法可映射一個人的技術水平等級:

初學者的視角(守):技術直線提升期,同時也是手感的構建期,直觀的感受是,越高磅則彈性越好,越好打;

進階者的視角(破):技術螺旋上升期,懈怠的灰心感與收穫的喜悅感交織產生,狀態易起伏,手感迷失重建,容易產生來回折騰器材與穿線的想法,升升降降尋尋覓覓適合自己的磅數;

高水平的視角(離):技術突破與穩定期,認定一個特定的磅數,已經清楚器材性能的有限性,清楚很多球一定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打得出,而非像上一階段一樣經常歸因於器材不行,不再糾結各種形式的問題,追求比彈性更重要的性能,如控球。

把2010年8月刊中《關於磅數那些不得不說的知識》一文的老圖表,升級一下,增加一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從走向彈性峰值,在峰值附近徘徊,到背離峰值尋找其他性能,應該是幾乎所有愛好者都走過或即將走的一個歷程,類似日本劍道中「守-破-離(Shu Ha Ri)」的學藝哲學。

彈性是一個美好的詞,但也是一個比較個性化的詞,跟台灣的行家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並不經常用彈性這個詞,而喜歡說「Q勁」,後面才發現這並非方言,而是類似中文修辭中的「通感」,用QQ糖的「柔韌耐嚼,口感豐滿,不粘牙」的特點借喻了所謂的手感「合適的硬度,低碳素疲勞度,手感清晰立體,出球酣暢不粘滯」,「Q勁」這個詞雖然比較口語化,但卻顯得比彈性韌性的信息量更大,且更容易被意會,更能描述優良的擊球反饋力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CEzU28BMH2_cNUgXg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