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企業在進利用公關實現對應目的的時候,找准切入點至關重要。危機公關處理概念如此,品牌推廣、產品營銷的公關操作原理亦是如此。
如今,公關已經成為企業品牌推廣、產品營銷、化解危機重要實現手段。隨著公關概念的深入人心,企業對於公關也就越加的依賴,逐漸給人產生一種「公關萬能」的錯覺。
那公關是萬能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公關在企業發展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很多企業在應對如今市場競爭的時候,公關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同樣也有很多企業,在運用的公關手段來實現相應目的的時候,卻總是感覺力不從心,抑或是所行難得所願。在這些人眼裡,公關,仿佛在某些時候還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阻礙。
其實,從本質上講,公關無論其能量有多大,終究是一種手段,一種技法或者說是一種武器,器之功效如何,其實關在在於使用它的人,以及使用它的方法。為此,筆者此次便為大家講一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把握公關的切入契機。
一、企業開展公關行為的三大切入原則
公關的多功能性,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此也就不再多言。企業在選擇公關的手段實現對應目的的時候,需要把握一些切入市場的原則,不然,某些公關做法非但不能幫助企業實現目的,反之還會阻礙其發展。企業公關手段開展,需要根據市場環境而定,「亂招」終究是靠運氣取勝,能一時,卻不可一世。
1、時機: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企業在開展公關活動,第一大原則便是要順應市場消費語境,順應市場。
犯眾怒者,何以安生。
消費語境指的是在某行業內,消費者公認的消費價值體系。如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時,三聚氰胺危害民眾健康;地溝油是有害的;華為是國民品牌等。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常識」。
做個簡單的對比,如果當三聚氰胺爆發的時候,企業出來發表聲明,三聚氰胺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民眾會聽從嗎?
當地溝油內幕被揭發的時候,涉事企業站出來聲明,地溝油為健康產品,並且是一項資源綠色利用行為,民眾會認可嗎?
華為手機如今是大眾所公認的名族品牌,如果某手機商企圖通過詆毀華為,以達到推廣自身的目的,那最終可能就是惹得一身騷的結局。
通過上述案例列舉,筆者所要表達的觀念就是,企業在進行公關行為的時候,需要從市場消費語境出發,切記要避諱觸犯眾怒的可能。
把握消費語境,順應市場,從而推行對應的公關行為,才是企業運用公關打入市場的第一步。同樣企業在危機公關處理中同樣如是,在危機爆發的時候,通常「狗」一點,是眾多企業的共識。畢竟,過激的言行,會激發矛盾的進一步惡化。
2、角度:統籌全局,擇「地」而處
當企業順應市場做出對應公關行為的時候,此時便到了公關活動開展的第二原則:角度。
順應市場,發出對應屬性的言論和行為,固然不錯。但這種行為終究只是「自保有餘,進取不足」的狀態。
順勢而為的道理很多企業都非常明了,但人云亦云的行為,終究無法讓企業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此,企業公關的角度,才是第二大切入原則。
從全局出發,分析受眾,明確各大屬性的競爭強度,根據企業自身的實力,選擇出對應屬性的市場,方才是「統籌全局,擇地而處」的關鍵所在。
淘寶平台推出天貓「雙十一」的活動,一時間,讓所有企業都看到了新的競爭方向,折扣促銷。在此基礎之上,各大電商平台便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價格攻堅戰。
順應大勢,選擇低價促銷的方式並沒有錯,但所有 人都在往同一方向競爭,當市場飽和之際,便是各大平台山窮水盡之時。「二八原則」與「馬太效應」,從來都不容忽視。
正是如此,在各大平台都在競爭低價之時,京東便及時「退步抽身早」,開始打造物流服務「快人一步」的形象。當雙十一各大平台物流滯塞之際,京東的「快人一步」,深入人心。在如今的受眾印象中,京東物流的快速印象,依舊深刻。這一特點也成功讓其從眾多電商平台中脫穎而出,地位僅次於淘寶。
企業在開展公關活動的時候,找准角度最為關鍵。市場消費語境或許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現劇烈改變,但卻是很容易被引導的。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同樣如此。
企業在進行公關切入的時候,應當保證在不觸及整體消費語境的情況下,儘可能的用公關來引導群眾的消費偏好,從而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盲目的公關行為,其實更多的作用不過是企業負責人的「心安理得」而已。實際意義,或許還不如只用用簡單粗暴的廣告 推廣來的實在。
3、目的:眾法歸一,趨「利」而為
無論企業所做的公關行為如何多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
可能 很多人並不會這麼理解,比如王老吉的豪擲一億,賑災汶川大地震,很多人覺得這純粹就是最直白的虧損;豐田汽車在釣魚島事件爆發的時候,受到最慘劣的傷害,最終卻是為安撫車主,於是便主動承擔車主大部分的損失,何來「盈利」之說。
從發展眼光來看,王老吉從捐款至今,熱度經久不衰,品牌形象依舊「根正苗紅」,制霸涼茶市場,所受到的利潤又何止「一億」。豐田汽車在釣魚島事件過後,通過相關的彌補措施,最終也快速回血,企業銷量也在逐年拔升。假使不是當初種種,如今可能再無豐田之名了。「利」可見矣。
所有的公關手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企業盈利,只要把握這個方向,那公關行為在本質上便不會存在偏差。當然,利潤只是目的的表象,更深層次的公關第三切入原則就是公關目的。
佛曰:種善因得善果。果之成也,始於因。企業在開展公關行為的時候,要明確公關的目的,不可因為公關而公關。換言之也就是理清楚公關的邏輯。
從順勢而為,到擇地而處,再到趨利而行,一切都要行之有因,方得其果。
二、切入時機時機實操案例及解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後,國內乳製品行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衝擊,各大乳製品企業都陷入危急時刻。我們便以兩大乳製品品牌為例,進行對比分析。
當然,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後,三鹿集團無疑是絕對的時間核心,也是承受最直接傷害的企業。至於其他企業,嚴格意義上來講,雖有錯,但屬於牽連狀態,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來看一看伊利和蒙牛對該事件做出的危機公關處理方案吧。
伊利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後,首先無可避免的是承受巨額的損失。其次,伊利在承擔損失之後,並沒有想著要去改變已然形成是消費語境,而是運用引導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形象重塑的目的。
伊利很明白,群眾對於三聚氰胺的痛恨,已經無法抑制,過多的解釋都無法讓群眾的觀念發生改變。為此,伊利通過分析可知,群眾之所以反響劇烈,根本原因就是奶製品安全問題,人人自危。如果在群眾心中種下奶源安全的印象 ,那危機也就迎刃而解。
首先,伊利在三聚氰胺事件緩和的時候,便開始推出「優質奶源」、「喝放心奶」的口號;隨後,通過官方渠道向大眾傳出「安全奶源」的概念;最後,通過「安全奶源」讓大眾認可,重新踏上巔峰。
相對於伊利的步步為營,蒙牛的做法就顯得粗暴很多。
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際,蒙牛總裁面對如此巨大的損失,想要相性扭轉局勢,便在事件最熱的時候,發布了一邊萬字長文的公關稿。
當這篇萬字長文一經發布之後,群眾反響劇烈(屬於非常憤怒的哪種),一時間,便產生了一種尷尬的局面。
事件爆發之後,起初所有人的矛盾主要目標只是三鹿集團而已,當萬字長文發布之後,蒙牛無疑是一腳踏進了群眾視野,一時間成為了第二個泄憤對象。
因為該文中著重 強調的是自己的無辜和三聚氰胺的不知情,最直觀意向就是想要從「情感」出發,推卸自己的責任。但,它卻錯估了群眾的憤怒值,最終便以一場失敗的公關而告終。
不合時宜的公關行為,非但沒有讓蒙牛度過危機,反而遭受到了更大的損失。
案例分析
1、事件爆發時刻,所有企業首先考慮的是避其風頭,不然就會殃及池魚,造成更大的損害。伊利在事件平緩之後,推出「安全奶源」的概念,重新占據群眾消費意向。蒙牛急功近利的「推責」聲明,卻莫名的形成了「攬責」尷尬境地。
2、明確目的,從目的出發推到其可能性,盲目的公關行為,可能會加劇危機情況。伊利有計劃的開展對應的公關策略,步步為營,最終打造出了「特有」的「安全奶源 」概念。蒙牛卻是通過固有的公關風格,想要通過「情感」來實現對應的目的。最終卻是得不償失。
3、危機公關處理本就不是一錘定音的買賣。伊利在推出概念之後,便開始進行相應的實際操作,將概念變成現實。蒙牛在長文發布之後,並沒有後續的計劃跟進。高下立判。
企業在進利用公關實現對應目的的時候,找准切入點至關重要。危機公關處理概念如此,品牌推廣、產品營銷的公關操作原理亦是如此。
(本文摘自 中國公關行業門戶網站——公關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