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欽河戰役和蘇芬戰爭,蘇軍二戰前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踐

2020-06-09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哈拉欽河戰役和蘇芬戰爭,蘇軍二戰前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踐

接上文 進攻至上,蘇軍30年代誕生大縱深戰鬥理論,為此制定相關原則和細則

戰前蘇軍進攻作戰實踐不多,主要是蘇日哈拉欽河戰役與蘇芬戰爭。蘇日衝突中,蘇軍在1939年8月20日的進攻首先出動數百架飛機進行航空火力準備,之後炮火準備長達2小時45分鐘,隨後2個突擊群(坦克部隊為主)對日軍兩翼薄弱地域迅速挺進,步兵則在寬大正面發起衝擊。21日,突擊群切斷日軍退路。儘管戰線總長不過80千米,日軍防禦縱深也僅有10-15千米,蘇軍在兵力兵器壓倒優勢下,為了圍殲對方主力,也花費了10天進行準備,原因在於對於實施這種如此複雜有大量技術兵器參加的戰役還是缺乏足夠的經驗,儘管1年前有過哈桑湖衝突,但由於組織和指揮不力,蘇軍未能有效使用集中在那裡的技術兵器。

蘇軍摩托化步兵部隊的裝甲車

需要指出的是,蘇軍戰後認為暴露出幾大問題

-蘇軍對於裝甲兵在戰役縱深行動問題以及實施大規模圍殲戰役研究的還不夠全面

-炮兵密度不足。儘管炮火準備時間很長,然而日軍在幾小時後幾乎全部火力配系都復活了

-沒有掌握足夠的預備隊。當然主要原因是日軍也沒有大量的戰役預備隊

哈拉哈河戰役示意圖

蘇芬戰爭中,蘇軍一開始明顯輕敵,在1939年12月首輪進攻失敗後,經過幾個月準備,方才在1940年2月11日重新發起攻擊。

芬蘭軍隊的防禦配系是縱深的永備戰役防禦,由數個防禦地帶,全部縱深120-130千米。主要防禦地帶有22個抵抗樞紐部和大量支撐點構成。每個支撐點至少3-5個永備防禦工事和一些土木質防禦工事。第二防禦地帶距離主要防禦地帶3-5千米,彼此之間由斜切陣地相連,此地帶有39個永備發射工事好178個土木質發射點。第三防禦地帶距離主要防禦地帶12千米,有18個永備發射工事和77個土木質發射點。在維堡東南還有維堡防禦地帶,有31個土木發射點和16個永備發射工事。突破這樣的防禦對於蘇軍絕對是新課題,以往的戰爭經驗沒有類似案例。同時,面臨著地形複雜(沼澤地、湖泊、森林、絕壁、丘陵、地坑)、積雪深厚(厚度達到1米)等問題。

蘇軍1939年12月進攻計劃

蘇軍戰史承認,芬蘭軍隊的永備防禦地帶修築的非常巧妙。抵抗樞紐部和支撐點都構築在戰術上有力的地區和沼澤湖泊之間的隘路上。每個永備工事周圍都構築有野戰工事(塹壕、機槍掩體等),工事則由部隊防守;而且還廣泛使用了各種工程障礙物(鐵絲網、鋼筋混凝土障礙和石質障礙、壕溝、地雷場等)。

蘇軍進攻中對於主要防禦地帶的突破是逐步完成的,為了摧毀永備工事,蘇軍使用了大口徑火炮,並且一般採取直接瞄準射擊的方法。

1940年2月蘇軍討論203毫米榴彈炮射擊效果

例如在中央方向上步兵第50軍步兵第123師得到了幾個炮兵團和遠戰炮兵群的加強,進行直接瞄準射擊的就有108門76-203毫米火炮,師突破地帶寬度3千米。該師用了整整6天才向前推進12千米,抵達對方第二防禦地帶.

蘇軍戰後總結認為,條令和教令規定的作戰時炮兵密度過小;突擊集團一開始就兵力不足,嚴重影響戰役進程。

1940年3月作戰形勢圖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1QclXIBd4Bm1__YZ5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