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日產已選定包括新社長在內的高層人選,不過,日產的未來仍然撲朔迷離。
事實上,業績下滑,也給關係深厚的日產關聯供應商的經營帶來了陰影。外界認為,這是二十年來日產的關聯供應商第二次受到日產業績惡化拖累。
上一次受日產業績拖累是20年前戈恩推動的日產振興計劃,當時,出售了日產持有的超過1000家零件供應商的大部分股權,並且要求供應商實施苛刻的價格條件。而實際在推動這個工作的正是前社長西川廣人。
振興計劃的實施令日產業績實現了V字反彈,同時也導致部分關聯供應商不得不裁員甚至破產。西川廣人辭職後,供應商開始抱著一絲希望,期盼西川廣人推動的裁員計劃和降價要求會隨著他的離去而調整。
據日產某主力供應商高層透露,「日產要求的降價幅度是豐田或本田的一倍以上」。日產車銷量好的話,降價幅度大也還能勉強承受。如今銷量下滑,供應商更是苦不堪言。「若日產的新車銷售持續低迷的話,供應商繼續接受目前的價格條件則可能陷入虧損,只能爭取更多其他廠家的採購訂單來保證收益」。
實際上,已經有零件供應商受到了影響。比如剛剛更名為「馬瑞利」的康奈可已經決定關閉四家日本國內工廠,其原因是日產的採購量下滑。
康奈可是日產最大的供應商,其銷售額的80%都來自日產的採購。不過,由於日產業績持續惡化,康奈可2018財年的銷售額比高峰期、即2015年減少15%。
另外,還有不少像康奈可這樣高度依賴日產的供應商。比如,優尼衝壓2018財年的銷售額中,84.4%來自日產的採購。YOROZU的業績69.2%依靠日產,河西工業也有59.3%的銷售額來自日產。上述三家公司的股價跟兩年前相比,下跌了約一半,深受日產動盪的影響。
相比之下,豐田則充分發揮旗下供應商強大的向心力。一邊加大與「新四化」必不可少的軟體廠商的合作,以便加快推動變數箱等傳統零件供應商的內部重整。而日產在這方面的準備已經完全落後於豐田。
明年1月1日起,日產將開啟內田誠領導的新經營時代。如何維繫和供應商的關係,也是新社長必須突破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