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源於宋金詞調,每一曲5句28字,屬小令。元朝時,曲這一藝術形式發展至巔峰,《天凈沙》則是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據統計元代《天凈沙》曲共107首,但要說影響力最大的,托中小學課本的福,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可謂老少皆知,除此之外,就數白樸的《天凈沙·秋》了。
馬致遠和白樸這兩首《天凈沙》放在一起對比,確實非常有趣,相同的詞牌,相同的季節,題目都只差一個字,都非常短小精緻,該如何去欣賞它們?其實也不用自己動腦子,王國維老師早就替我們賞析過了,這一篇文章,我就偷個懶,直接以王國維先生的評價,跟大家一起分享。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這首《天凈沙·秋思》,妙處在於景,他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前3句就擺出9種景物,每一句都是多種景物組成,又把所有景物匯聚成一副秋天傍晚的郊遊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評價:
「此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也。 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可是,你眼看都是景,他卻又用一個「斷腸人」的形象,把純粹的景融入了思鄉之愁,漂泊之苦,不用刻意雕琢,自然就給人一種愁苦之感,無論情與景,都是自然感發,王國維最推崇元曲中的「自然」,他曾說:
「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宋元戲曲史》
《天凈沙·秋思》就把「自然」表現到完美境界,因景入情,又因情入理,可謂是處處寫景,卻不見雕琢,又境界悠遠,讓人回味,因此後人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和馬致遠一樣,白樸這曲《天凈沙》也是一個勁兒地描寫景物: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共12種景物,比馬致遠還多3種,但少了斷腸人,這也是兩首曲子最大的不同之處。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重點借用斷腸人,最後落在「思」字上,表現出鄉愁和悽苦,而白樸這首《天凈沙·秋》,雖然也描繪了一幅秋日黃昏圖,但氣氛卻又改變,前3句是蕭瑟,後2句突然變得明朗了。
古人作文,多以蒼涼寂寥來豐富秋天的內涵,所謂悲秋之情,把秋天寫的明麗清朗的實在不多,白樸算是一個,唐朝還有個劉禹錫,把秋天寫出了豪邁,這都稱得上是大家手筆了。白樸的《天凈沙·秋》,沒有斷腸人,也沒有「思」,純以景物,描繪出秋天給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從蕭瑟寂寞,到清麗明朗,不落入俗套,可謂神來之筆。
王國維沒有直接評價《天凈沙·秋》,但他評價評價白樸非常有趣,他說白樸這個人啊,作曲非常牛,《秋夜梧桐雨》為元曲第一,他又喜歡填詞,但他填的詞真是臭狗屎,連給辛棄疾提鞋都不配: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沉雄悲壯,為元曲之冠。然所作《天籟詞》,粗淺之甚,不足為稼軒奴隸。」
王國維對白樸作的曲評價卻非常高,雖然對《天凈沙·秋》沒有直接評價,但白樸另一首《雙調得勝樂·秋》,同樣是寫秋天,王國維的評價是:
「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
把這段評價總結一下,無非一個字:真。作詩作詞作曲,如果作者沒有真情真情,沒有真情實感,就沒有自己的境界,即使古人有境界,他也學不來的。
所以啊,馬致遠的自然,白樸的真,就是這兩首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是他們得以流傳千古的原因。